谁敢支持就制裁谁!特朗普摊牌了,60多国赞成也没用(2)

2025-10-24 17:34  郑州广播电视报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原本稳固的支持联盟出现裂痕。欧洲消息人士向法新社透露,一些对美国更敏感的国家开始动摇,弃权比例可能上升。最典型的是菲律宾,作为全球最大船员来源国,该国4月曾支持框架,如今却要直面美国签证限制的风险;加勒比海岛国依赖美国邮轮业,同样不敢硬抗。这种施压效果立竿见影,原本板上钉钉的投票最终变成了"休会一年"的决议。

美国的激烈反对根本不是为了气候,而是算着三本自私的账。第一本是政治账,特朗普正将"重振美国造船业"作为执政目标,需要向选民塑造"对抗国际组织、保护本土利益"的形象,IMO框架成了最好的表演道具。第二本是利益账,他背后的化石燃料大亨绝不允许航运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那会直接冲击石油需求。第三本是技术账,美国造船业拿不出批量生产绿色船舶的技术,一旦碳税落地,其造的高排放船舶刚下水就会因成本劣势被市场淘汰。

对比之下,中欧日印的立场更显理性。中国作为新能源技术领导者,支持框架既是站在环保的正确一方,更是要争夺规则制定权,为自身产业创造有利竞争环境。欧盟则将其视为多边气候行动的关键一步,盼着为下月巴西COP30大会注入动力。日本、印度等国也清楚,早转型才能早掌握航运业未来主动权。这些国家的共识被美国强行打断,暴露的是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层病灶。

更值得警惕的是事件背后的危险信号。美国这次用制裁威胁拆解国际共识,开创了极其恶劣的先例。IMO框架涉及的不仅是航运业那占全球3%的碳排放--这个数字超过多数工业国--更关乎多边机制能否解决人类共同危机。伦敦大学学院测算,框架若生效,2028至2030年每年可产生110至120亿美元资金,如今这些钱对应的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全被搁置。

中国已经做出反制。就在IMO会议开幕当天,中国施行《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对美资持股25%以上的船舶征收费用,涉及约3120艘国际船舶,这是对美国此前加征港口费的直接回应。

这场闹剧终会落幕,但留下的思考不会停止。60多国的共识抵不过一个国家的威胁,所谓"国际规则"在霸权面前竟如此脆弱。特朗普或许能为短期政治利益拖延一年,但航运业向绿色转型的大趋势,绝不是谁的威胁就能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