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店用玉米做燃料引争议 店家回应:不认为是浪费,帮农民打开销路

2025-10-21 11:13  头条

近日,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以玉米为燃料烤制食材的做法引发社会热议。视频中,烤炉内的玉米粒燃烧产生明火,店家宣称此举能让烤肉带有淡淡甜香,且自家收购周边农户的玉米甚至陈化粮,既帮农民打开销路,又实现了环保健康。但反对者直指"暴殄天物",认为将粮食当作燃料违背节粮理念。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玉米作燃料是否构成粮食浪费。

店家的辩护逻辑清晰且具现实针对性。据店长回应,店铺已坚持此做法五六年,所用玉米部分来自周边农户,收购价不低于市场价,甚至有农户主动联系供货。在他们看来,这种模式实现了"三方共赢":店家获得了成本可控的特色燃料,农户滞销的玉米有了销路,消费者尝到了独特风味。从经济学角度看,若确实使用的是品质不达标、无法进入食用或饲用市场的剩余玉米,此举似乎是资源再利用的有效尝试,契合"边际效用"提升的经济逻辑。

但在粮食安全语境下,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备受质疑。农业部门明确表示"不提倡""不可取",核心顾虑在于粮食资源的属性错位。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玉米作为重要粮食品种,60%以上用于饲用消费,工业消费占比也达20%至30%,产需矛盾本就突出。当颗粒饱满的玉米被直接投入炉膛,本质上是将具有保障民生价值的资源用于非必要的商业噱头,这与"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传统美德形成鲜明反差。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可能传递"粮食浪费无伤大雅"的错误信号,削弱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敬畏之心。

从政策导向与产业逻辑看,玉米作燃料的争议早已给出答案。我国发展玉米燃料乙醇的初衷是处置超期超标、人畜不能食用的陈化粮,且始终坚守"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原则,在玉米供需紧张时更是严格控制其工业燃料用途。商家即便使用的是陈化粮,也需明确其是否属于政策允许的处置范畴;若使用的是可正常流通的玉米,则明显与节粮减损政策背道而驰。《反食品浪费法》强调粮食应"合理利用",将玉米直接燃烧显然不属于对粮食的有效综合利用。

争议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深层问题。若高品质玉米能稳定实现价值,农户自然不必低价出售玉米作燃料;若剩余农产品有完善的分级处理渠道,商家也无需另辟蹊径用粮食作燃料。从这个角度看,店家的做法虽非最优解,却暴露了农产品分级、供需对接中的短板。

判断玉米作燃料是否浪费,关键在于"用什么玉米"和"为何用玉米"。用无法食用的陈化粮合规处置,与用可流通玉米制造商业噱头,有着本质区别。在粮食安全仍是"国之大者"的今天,任何商业创新都不应触碰粮食浪费的红线。真正的助农与环保,应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分级利用体系,让每一粒粮食都在合适的赛道上实现价值,而非以"创新"之名行资源错配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