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捧的“徒步圈顶流”,鳌太线为何被称为“夺命路线”?(3)

2025-11-21 16:44  三联生活周刊

那时候,太白山对于普通人还略显神秘,山路上庙宇众多,除了采药的山民,一般人很少上山。山民们常走的路线上,有各种用石头、木材搭起的小屋与庙宇,供山民祭拜和躲避风雨。在当地传说中,太白山自古就有神仙道、人道、鬼道、金道的线路之分--比如,鬼道中有一个叫"惑人坪"的地方,因地势特殊,人一走进去很容易迷路。陈铮有一次带着当时花5000元买来的GPS,才走了出来。

《三秦都市报》的负责人一听,就觉得这路线很合适,神秘未知,离西安近,就在报纸上发了招募通告。他们打算从西边的23KM(地名)上鳌山(当时还叫西太白山),一路自西向东穿越龙脊,经东段"惑人坪"下山。这条线路陈铮此前从没走过,但能把传说中的几条道连起来。他乐观地估计,全程7~8天能走完。

2001年9月30日,参与这个名为"西太白终极探险活动"的一行人从西安出发,包括雇用的当地山民背夫在内,一共52人,其中有志愿者、媒体记者、登山队队员,还有第一位登顶珠峰的汉族人侯生福以及一名医生,年龄跨度从20岁到62岁,陈铮是队长。当年不到30岁的俞琳是其中一员,她说,那时候大家对户外登山都没有概念,"以为就是上山玩玩",自己准备行李时还带着护肤品和化妆品。她个子娇小,第一次背30升的登山包,像个"巨大的蜗牛壳",沉甸甸地压在她身上,走路都不平稳。出发前,她花了几百元买了一双专业登山鞋,其余的睡袋、登山包、冲锋衣等皆由登山队提供,"当时登山队知道大家肯定不会带这些设备,所以提前准备了"。

前三天,路途还算顺利。中秋节那晚,团队给每个队员发了月饼,大家在篝火中枕着大地而眠。一行人主要沿着河谷攀登上山,见过彩虹,涉过河流--俞琳过河时频频滑到,几次一个打滑,就掉进水里。随着海拔逐渐升高,攀升难度一天比一天大。攀登绝壁时,碎石不停地滑落,还使用了绳索和升降器。

在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道路上,可见从远处穿越而来的驴友。真正的穿越路上没有景区这样修好的道路,要从一旁的石海中爬过  (摄影 缓山)

从西边上鳌山,本要经过鳌山的最高峰麦秸岭,海拔3520米。陈铮觉得海拔太高,为了安全起见,他让队伍一路横切向东而上。这一路都是悬崖峭壁和石头组成的石海,"完全没有一块能扎帐篷的地方,我们每天睡的不是河道,就是峡谷,在稍微平点的石头上睡防潮垫。"陈铮说,团队白天赶路,夜晚就点上篝火露营。没法完全扎帐篷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人数太多。

10月4日下午,50多人终于横切到山上,到达跑马梁附近。这是一处球形的开阔平地,晴空时一望无垠。远眺群山,远方的云与山齐平,"就像从飞机上看云似的",秋日的植物五颜六色,宛若一片金红交织的海洋。一位女队员用纸巾擦了擦石头,想坐下来休息,发现纸巾竟然一尘不染。这是过去连当地山民都很少抵达的地方--他们对山存有普遍的敬畏之心,认为山顶是山神所在地。当背夫们听说团队要上山后,死活不愿意上去。陈铮应他们的要求,垒起一个简易佛龛,烧了香做祭拜,给团队里每个人的手腕上系上红绳,背夫才答应他们上山。俞琳听陈铮说,据说山顶上"很邪"。

很快,当大家在秦岭之巅感叹天地宽旷之时,山脚下突然出现一团黑云,缓缓地飘了上来。"那是什么?"几十个人一脸问号,"是妖怪吗?"陈铮一看就觉得不对,赶紧喊道:"穿上羽绒服!"同时让队员打开所有的光源,把几十号人聚集在一起,围成一圈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