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那边呢,内部问题不少,也影响到了乌军打持久战的能力。他们的军事指挥太死板了,结果吃了不少亏,部队也没法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国防创新虽然聚焦AI、无人机等领域,但实施速度不足以应对战场急需。美国五角大楼计划向乌运送3.3万套AI无人机打击套件,但这些技术装备需要相应的训练和支持体系,短期内难以改变战场平衡。
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结构似乎更适应长期冲突。高利率和高通胀环境虽然给经济带来压力,但通过行政控制和分配措施,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得以维持。劳动力市场调整虽然导致部分行业人员短缺,但军工复合体及其相关产业链提供了就业机会,2023年俄罗斯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呈现增长态势。这种内部稳定性为普京政权提供了继续军事行动的政治资本。
这场持久战可能通过几种路径结束:要么是一方在军事上彻底压倒对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要么就是两边都打不动了,资源耗得差不多了,然后坐下来谈判解决。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最有可能的还是两边就这么僵持着,变成一种长期、低强度的对抗状态,谁也占不了大便宜。
因为北约国家虽向乌克兰提供超过千亿美元军事援助,但俄罗斯也与朝鲜、伊朗等国深化军事合作,获得无人机、炮弹等关键物资。这种代理人战争模式使冲突解决不再取决于战场本身,而取决于背后力量较量的长期性。
普京的战略决心基于一个冷酷的预计:乌克兰的国家韧性将先于俄罗斯的经济韧性崩溃。这种考虑不仅建立在军事和经济评估上,还建立在社会心理和政治意志的评估上。俄罗斯领导层相信,时间站在他们一边,乌克兰的西方盟友会逐渐疲劳,国际注意力会转移,而俄罗斯的经济和社会能够承受长期压力。
正如梅德韦杰夫所预言,这场冲突可能持续数十年,成为定义21世纪国际关系走向的决定性事件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乌克兰的持久战战略确实面临着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