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忘冲马桶 妈妈一眼发现不对劲!

2025-09-16 16:56  头条

很多人觉得,马桶里的"内容物"就是脏东西,越快冲掉越好。但有时候,不冲反而救了命。一位妈妈在打扫卫生时,发现儿子如厕后忘记冲马桶。

她本来只是想骂两句,结果却被那一眼吓住了-尿的颜色不对劲。发黄发红已经让她心里直打鼓,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结果一查,全家都有问题。

这是真实发生在临床上的一个典型案例。医生最后确诊:一家三口,携带了罕见的"家族性高草酸尿症"基因突变。

背后可能是肾脏撑不住的信号

尿液的颜色、气味、泡沫感,其实能透露出不少身体状况。《健康科普知识手册》指出:尿液长期浑浊、颜色异常,可能与肾功能障碍、代谢异常有关,不容忽视。

在这个案例里,孩子的尿液颜色偏暗,带点酱油色,家长一开始以为是饮水太少。

但医生通过尿液分析和24小时尿草酸排泄检查,发现数值高得离谱,进一步基因检测确认,这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原发性高草酸尿症。

这种病可不仅影响尿液颜色。长期草酸在体内过多,会不断沉积在肾脏,形成草酸钙结晶,进而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甚至需要肾移植。

而它的"隐蔽性"极强,很多人直到肾功能已经掉到谷底,才发现根本不是水喝少了的问题。

大多数人都知道"结石"这件事,甚至不少人自己就有。但很多人以为结石就是喝水少、吃盐多、钙补多了。其实在慢性代谢病里,草酸代谢紊乱是被严重低估的一类问题。

正常人每天摄入的草酸,来自菠菜、红薯、巧克力、坚果等食物,大部分会通过尿液排出。但在一些人身上,身体自身会合成草酸,而且合成量远超肾脏的处理能力。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诊疗共识》提到:这类患者通常在青少年或中年阶段出现反复肾结石,或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下降,极少与饮食有关。

这种病很多时候并不是后天得的,而是家族遗传。孩子出问题,往往父母体内也藏着隐患,只是没发作而已。

遗传病其实不罕见只是没查过

在这起病例里,医生建议对父母也进行相关筛查。父母都是基因携带者,母亲已出现早期肾功能损伤,父亲虽无明显症状,但尿草酸同样升高。

其实在我国,约有7000种已知的罕见病,其中不少属于隐性遗传病。

《罕见病诊疗指南》指出:很多遗传代谢病在婴幼儿期可能无明显表现,但随着年龄增长,器官负担加重,才慢慢暴露出来。

绝大多数人从没做过遗传检测。哪怕身体出现异常,也很难往"基因"这条路上联想。

多数人会先怀疑是吃坏了、喝少了、太累了,拖到症状明显才去查,等查出来,往往已经是慢性肾病中晚期。

尿液是身体最早的报警器

很多疾病其实在"无声地发展"。尿液是排泄系统的最终产物,也是血液过滤后的"体检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提到:慢性肾病在我国成人中患病率超过10%,但知晓率不足15%。

草酸代谢异常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还有高尿酸、高肌酐、微量白蛋白尿等指标,也常常被"正常体检报告"漏掉。因为很多单位体检根本不会查这些项目。

你发现自己或家人的尿液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就医:颜色持续发暗、泡沫多且久不消、尿量明显减少、夜尿频繁、无明显原因的腰酸背痛。

这些都不是"小事",是身体在低声警告。对儿童和青少年,家长千万不能用"多喝水就好了"来安慰自己。

遗传病预防才是关键

很多人一听"遗传病"仿佛天就塌了,觉得这就是注定的命。但目前医学已经发展到可以对多种罕见遗传病进行有效干预。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一旦确诊,可以通过高液体摄入、柠檬酸盐补充、草酸合成抑制剂等方式延缓病情发展。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参与RNA干预等新技术临床试验。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根本没机会早期发现。医生再厉害,也无法逆转已经硬化的肾小球。治疗的前提是"你得先知道自己有病"。

《关于加强罕见病早筛早诊工作的通知》提出:将逐步扩大新生儿和重点人群的遗传代谢病筛查范围,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筛查家族史。

家族中有人年轻时就出现肾结石、透析、肾衰、尿毒症等,一定要重视。而最简单的第一步,其实就是-多看看马桶。

不是开玩笑,尿液是肾脏的"工作总结",每天早上那一眼,可能决定了你十年后的健康。不怕你体检没查出问题,就怕你根本不知道要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