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非法移民在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议程具有相当优先的地位,特朗普坐回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第一天就会有所行动,他为此也组建起一支雷厉风行的执法团队。无论是获得司法部长提名的邦迪、国土安全部长提名的诺姆,还是副幕僚长提名的米勒以及白宫边境事务专员提名的霍曼,无不是"大规模遣返"等硬性手段的坚定支持者。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人将凭借他们与特朗普之间的高度共识,在美国政府内部形成一种极为强势的反移民文化,最终将实际政策所产生的压力逐步传导至与那些非法移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合法移民群体,并反作用于美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生态。
发射"弓箭"而非伸出"橄榄枝"
"鹰派"(the Hawk)作为一种美国的政见标签,往往用于形容倾向于通过强力手段实现政治目标的群体,他们的影响力贯穿美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早在19世纪初叶,以时任国会众议长克莱为代表的"战鹰派"(War Hawks)就主张用炮舰来解决美英两国之间的"主权纷争",并极尽能事地在媒体上煽动反英情绪,最终促成了1812年美英战争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部长史汀生、海军部长诺克斯和国务卿赫尔等秉持"国际主义"立场的人强烈支持美国全面开启战争机器以应对轴心国威胁,推动了美国最终放弃孤立主义原则选择参战。十数年后,在冷战铁幕之下,"鹰派"因主张使用军事威慑手段来遏制苏联而成为美国政治环境中的一支稳定存在的力量,并在卡特政府时期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压倒国务卿万斯获得对外政策决策主导权时达到高峰。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由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国务卿赖斯等人组成的"火神派"(Vulcans),以单边主义外交思想和先发制人军事理念为指南,在"全球反恐战争"名义之下相继推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可见,每当美国面临较大内外压力和挑战,"鹰派"力量便走到聚光灯下。当下,在美国政治社会矛盾尖锐化、国际影响力相对衰败和中国崛起的复杂背景下,秉持强硬观念的人物再度掌控美国政府,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美国的"鹰派"力量往往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政治哲学而勃兴。在从美国建国之初到二战结束的时间里,这种猛禽的角色由强调"美国例外论"、支持对外干涉的"国际主义"者来扮演。他们笃信美国应当成为全球唯一的"自由主义帝国",主张以"十字军东征"的方式在海外拓展生存空间,为此不惜驱动国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步入冷战时期,反共成为驱动美国政府外交与国家安全事务的核心意识形态,"鹰派"人物则以麦卡锡主义者和遏制主义者等身份持续影响内外政策,强化美苏之间的分庭抗礼。冷战后期,自由主义价值观开始与美国政治传统中的保守主义思潮融汇合流,并在小布什政府时期以"新保守主义"面目登上历史舞台。在主张通过强制手段化解外部威胁的同时,"鹰派"人物开始在政治议程中强调爱国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等内容。特朗普治下的"鹰派"力量作为"美国优先"理念的直接推崇者,更多遵循着一种此前尚未广泛呈现的行事逻辑,即在鼓吹保护主义的经贸政策和民粹主义的文化政策同时,在国际事务上拥抱审慎的孤立主义。在这种被称作"特朗普保守主义"的氛围下,美国"鹰派"演变成"特朗普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