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深海作战如何做到“耳聪目明”?从《蛟龙行动》看潜艇的科学原理(4)

2025-02-14 14:15  中国日报综合

1776年9月7日深夜,美国纽约港外,负责封锁港口的英国皇家海军"老鹰"号军舰附近水面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听到爆炸声的英国军舰纷纷起锚,而之前潜入军舰龙骨下方的一位不速之客--"海龟"号潜艇,早已在美国陆军中士埃兹拉·李的驾驶下迅速撤离。

这次"偷袭"虽未取得成功,但揭开了潜艇实战的序幕,将人类当时的战场空间从陆地、水面拓展到了水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蒸汽机被应用到潜艇上,装上了蒸汽机的潜艇机动性大大增强,潜艇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世纪末,一位出生在爱尔兰的工程师约翰·菲利普·霍兰,将电动机、电池、内燃机三种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潜艇上,此后通过技术的不断改进,终于在1897年制造出以汽油机+蓄电池作动力的传奇潜艇--"霍兰6号"。此潜艇被公认为是现代潜艇的鼻祖,霍兰也被尊称为"现代潜艇之父"。

1900年,"霍兰"号成为美国海军第一艘正式服役潜艇,至1905年已有6艘潜艇服役。此后,霍兰潜艇被英国、日本购进仿造,开启了现代潜艇时代。

潜艇自由沉浮的秘密

潜艇在水中能自由下潜、上浮,甚至悬停,原理其实是仿生学的一种。在鱼的体内有一种叫鳔的器官,在肌肉的控制下能够收缩或膨胀。当鱼鳔充满空气呈膨胀状态的时候,鱼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鱼就上浮;当鱼鳔缩小的时候,鱼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鱼就下沉。

受此启发,人们给潜艇也安装了一个类似鳔的舱体,它就是潜艇两侧被称为主压载水舱的舱体。主压载水舱的功能就是通过注水、排水实现潜艇的下潜、上浮。下潜时,主压载水舱注水,空气被排出舱外,潜艇的自重增加,舱体下沉。上浮时,用高压气体把主压载水舱的水压出艇外,潜艇的自重减少,潜艇便可浮出水面。

为了更好地控制潜艇的状态,人们还为潜艇装上了补重水舱、快潜水舱等辅助压载水舱。比如,发射鱼雷或导弹以后,潜艇的重量会发生改变,这时就需要补重水舱来补偿已发射的鱼雷和导弹的重量。在紧急情况下需要急速下潜时,仅靠主压载水舱是不够的,还需要快潜水舱的帮忙,以加快潜艇的下潜速度。此外,大部分潜艇上还安装了水平舵,又叫升降舵,它们可以在潜艇运动时与水作用,从而产生力矩,让潜艇上仰或下俯,向上方或下方前进。

潜艇如何对抗水压

潜艇通常都被设计成为圆形或者水滴形结构。这样的结构好处是,海水的压力可以均匀地分布在各个方向上,使其带来的水压达到一致,不容易出现受力不均匀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减少水中航行的阻力,降低与水摩擦产生的声音。

当然光是一个艇体外形是不足以对抗海水压力的,潜艇在建造时需要使用高强度钢材搭建潜艇环形肋骨骨架,再用耐压板将其艇身包裹上,以达到平衡水压的作用。

耐压板在建造时主要采用复合网状结构钢材进行制造,举个例子你可能就会明白了。如果我们用一张报纸去糊住一个窗洞,很容易就会被风吹破。那么我们要是在报纸后面加上一层纱窗,那么这就会好很多,而如果纱窗再用纵横交错的铁丝固定上,就可以任由风吹了。其实潜艇的耐压板的制造也是这个原理,而目前世界上的潜艇耐压艇体强度,一般可保证潜艇下潜到300米~1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