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日本(2)

2025-01-15 13:24  搜狐

一、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向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趋衰败的清王朝,成了日本的主要目标,并于1870年前后,先后入侵了我国的台湾地区和琉球地区。

1870年10月,日本遣使来华,企图逼迫清政府同意让日本分享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利益,被清政府拒绝。

于是日本使者找到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一番威副利诱之后,李鸿章上书清政府说:"日本距苏浙仅三日程,精通中华文字,其兵甲较东岛各国差强,正可联为外援,勿使西人依为外府。"提出了将日本当作清政府对付西方列强的外援的主张。

在李鸿章的力挺之下,清政府最终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通商条约》。李鸿章特意在条约中注明:"两国既经通好,自必互相关切。若他国偶有不公及轻藐之事,一经知照,必须彼此相助,或从中善为调处,以敦友谊。"

李鸿章的这种表现,其实并不让人意外。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靠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家的。1862年他奉命赴上海与太平军作战,在这期间,他便与英法美等国侵略者拉上了关系。

由于"战功卓著",他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清廷的军事外交大权。

别看李鸿章镇压人民一点也不含糊,但对外却是一个奴性十足的软骨头。在对外交涉中,他一贯采取妥协投降的立场,丢尽了中国人的脸面,他却因此而博得侵略者的青睐。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李鸿章根本没有认识到日本人的野心,仍然主张对日妥协,并上书同治皇帝说:对中日开战的后果,"恐是中外构乱之始,兵连祸结之象"。

中日战争一旦开战,列强会乘机加大对中国侵略,因此主张对日让步以"联日防俄"。

抱定妥协求和的方针的李鸿章,一边命令负责台湾防务的船政大臣沈葆桢"只自扎营操练,勿遽开仗启衅"。

一边提出他的求和方针,主张开放台湾和对日赔款了事。在他的左右下,中日两国在同年十月订立了不平等的《北京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