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日本(3)

2025-01-15 13:24  搜狐

在随后爆发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坚持认为中国"兵单饷匮,海防空虚,断不可轻于言战",应力保"和好大局"。

即使是老将冯子材取得了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之后,李鸿章不仅不支持前方将士乘胜追击,反而把这场胜利当成向侵略者妥协投降的资本,提出"乘胜即收"的荒唐主张。

并于1885年6月9日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取得了在我国广西云南两省投资和修筑铁路等特权。

正是李鸿章的"杰出表现",让法国人在战场没有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意外地得到了。

中国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被李鸿章拱手让给了法国侵略者。这种奇特的绝无仅有的结局,连法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但却又是实实在在发生了。而这一切,正是李鸿章的妥协政策造成的。

二、

李鸿章曾在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中解释过他的"联日"主张。他认为日本与中国靠得很近,又比清政府强大得多,所以和日本交好可以防止日本侵略中国。

与日本搞好关系之后,又可以避免日本与西方列强勾结,要是得罪了日本人,说不定他们会和西方列强勾结起来,对大清更加不利。

在奏折中,李鸿章还幻想着能够联络日本对付列强,至少中国在遭到列强侵略时,日本可以站出来从中调和。

李鸿章没有想到,他的妥协退让政策,是不可能让日本放弃对华侵略、扩张的野心的。1874年5月,日本悍然派兵侵略台湾;

1879年4月,日本又宣布吞并琉球,并将琉球改为冲绳县,充分暴露了它扩张的野心。李鸿章对此大为震惊,但又不敢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只得装聋作哑,接受了日本侵占琉球的现实。

日本吞并琉球后,有人向清政府建议撤回驻日使节,以示抗议,同时在沿海各省陈兵备战,重新夺回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