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一顿饭上百道菜,吃不完剩下的菜如何处理?答案出人意料(2)

2025-06-20 16:39  搜狐

奢华背后的"数字游戏"

要说古代皇帝的御膳到底有多奢华,从数字上就能看出来。这些数字听起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清朝乾隆皇帝平时每顿饭都要准备四五十道菜,遇到节日更是夸张,起码一百道打底。

光绪皇帝更厉害,每餐至少一百道菜,这还是最基本的标准。

慈禧太后更是把这个数字推到了极致,每顿饭要准备108道菜,寓意十全十美。

这些菜的花费也是天文数字。

慈禧和光绪每顿饭的花费都在200两银子以上,按照当时的物价,这笔钱够普通老百姓一家人吃好几年的。

道光皇帝在历史上出了名的抠门,穿的龙袍都打补丁,可是在吃的方面,他的御膳规格跟乾隆比也差不了多少。

这说明什么?说明御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皇权威严的象征。

元朝的御膳最有特色,因为蒙古人统治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他们的御膳包含了94个民族的特色菜品。

这个数字听起来就很夸张,想象一下,一顿饭要准备近百个民族的菜,那得多复杂。

明朝恢复了汉族的饮食传统,但奢华程度一点也不输前朝。明仁宗迁都北京后,御膳以北方菜系为主,但南方菜系也保留了不少。

千年御膳的"进化史"

中国古代的御膳制度可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演变过程。

最早的御膳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那时候周天子就配备了四五千人的御膳团队,这个规模在当时绝对是天文数字。不过那时候的御膳相对简单,主要是一些基本的肉食和谷物。

汉朝是个分水岭,御膳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汉朝皇帝特别爱吃豆腐,这种平民食品竟然成了御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增加了各种面食,让御膳种类更加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民族融合,御膳出现了很多游牧民族的特色。

烤肉、涮肉、各种乳制品开始进入宫廷,这些原本只有草原民族才吃的食物,慢慢成了御膳的常见菜品。

唐朝可以说是御膳的黄金时代。

唐中宗时期的烧尾宴有58道珍贵菜品,每一道都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唐朝的御膳不仅种类丰富,制作工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朝的情况比较复杂。北宋初期和中期,皇帝们相对节俭,御膳也比较简约。

可是到了宋徽宗时期,这位艺术皇帝把御膳搞得比唐朝还要奢华。南宋时期,虽然国力不如北宋,但御膳的奢华程度有增无减。

清朝的御膳代表了中国古代烹饪技术的巅峰,菜品之精致,用料之珍贵,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皇帝的饭菜不仅要好吃,还要好看,每道菜都如同艺术品一般。

随着清朝国力的衰退,御膳不但没有简化,反而越发奢侈,这也是清王朝末年奢靡风气的表现。

《--【·结语·】--》

古代皇帝的御膳文化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谁能想到那些吃剩的菜居然有这么多门道?有的被回收再利用,有的成了政治工具,有的甚至流入黑市高价倒卖。

皇帝的一口剩菜,在别人眼里都是珍宝,这种现象放在今天看来确实挺荒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