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这次也陷入极度尴尬。以往每逢以色列误炸平民、医护、记者,美国政府都能第一时间替以色列洗地,或者至少呼吁"克制",象征性地表达"关切"。这次自家主流媒体的头牌记者被炸死,白宫和国务院一度集体失语。美国总统特朗普给出的回应极为软弱,只说了句"不快",还顺便预告"冲突未来几周可能迎来最终结果"。
对比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不可容忍",美德法三国的态度高下立判,美国这次在"新闻自由"议题上连基本的立场都不敢坚持。美以战略依赖已经到了"说不出口"的程度,军事援助、情报协作、地缘遏制伊朗,每一条线都深深捆绑着华盛顿在中东的盘算。在选举年,谁敢在以色列问题上"违逆盟友",政界、金融、传媒亲以力量分分钟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这场风暴的背后,其实是美式话语体系和"新闻自由"神话的彻底破产。新闻自由在美国一直是外交武器,敲打不顺眼的对手时随叫随到,遇到自家盟友,哪怕炸死自家记者也能一夜之间"归于无声"。美联社、路透社的抗议信,不仅仅是对以色列的愤怒,更是一种对美国"保护伞"赤裸裸的失望和控诉。
全球主流媒体早已把加沙称作"最致命的新闻战场",但以色列始终一口咬定:遇难记者是哈马斯武装分子,用新闻身份做掩护。半岛电视台、路透社、美联社再怎么反驳,也抵不过炮弹的"裁决权"。新闻自由、人道主义、国际法,在加沙这片土地上,随时会被一发炸弹"重置"成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