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内瑞拉向中俄伊求助,以防美国可能发动袭击?

2025-11-06 16:01  头条

这几日,海面上停着很多军舰,空中来来往往的都是侦察机,舆论一边倒,萦绕着紧张的气氛,美国好像要在委内瑞拉门口进行阅兵了,很多人都在等导弹上天。结果风向一转,白宫表示"目前没有打算攻打委内瑞拉",屏幕前的人呆住了。

这不是简单的"变卦",而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所作出的一个选择。几个月来美国动作频频,前一日放出"有可能进行地面行动"的言论,后一日海空力量就向该海域靠拢,媒体还罗列了港口、机场等攻击目标,看起来"箭在弦上"。到最后关头收住劲,并不是胆小,而是把政治、战略、国际三本账摊开算得清清楚楚,结论是不值当的。

政治账最难对付。打仗要看选票和形象,距离中期选举还有段时间,特朗普考虑的是长远打算。此时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风险很大:速战没有效果,长期作战会损耗人民的心力,主战派会欢呼,反战派更容易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贸易战、制裁战民众可以接受,但是真打起来的话,国内的支持度不好把握。

这场仗打起来简单,收场困难。委内瑞拉地形复杂,军政关系盘根错节,更麻烦的是背后还有中俄伊的身影,复杂度加大。历史上的猪湾事件仍然是一个警示,在拉美地区贸然行动的话,军费、人员伤亡以及长期的外交成本都会因此而付出。今天地缘棋盘更加密集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就会把区域冲突升级为多边对抗,这笔风险由谁来承担?没有明确的答案。

国际账也很重要。盟友关注着、市场关注着,大宗商品、能源、航运都会受到影响。打下去未必能得到各方支持,反而会使得欧洲和拉美伙伴疏远,更不用说金融市场的震荡了。正在形成外事风格的华盛顿,"动一下全身抖"的情况并不好。与其硬碰硬陷入泥潭,不如后退一步留有余地。

美国演练的时候,委内瑞拉没被牵连。马杜罗选择克制又老到:知道硬抗不行,就不硬抗,打开外交工具箱,精准下单。对俄罗斯提供防空系统和战机维修支持;对中国寻求雷达以及更广泛的军事合作;对伊拉克提供无人机和电磁干扰设备。最妙的是求援不藏私,让美国听到了,亮明身份表示"我不是孤军"。不久之后,航迹网站显示一架从莫斯科起飞的俄伊尔76运输机抵达加拉加斯,装载情况不明,但是此时出现的情况很值得玩味。气势压制起作用之后,美国的调子低沉下来,火药味也淡了。

整个过程就如心理博弈一样。美国不是打不动委内瑞拉,短期内战术动作很多,但是后面的问题是成本、收尾以及外部阻力。战争持续时间越长,战场外的对抗就越激烈,俄罗斯的技术保障、中国的雷达网络、伊朗的无人机系统都会被卷入其中,局势不再单一,美国不仅要承受火力的对峙,还要应对长期消耗带来的舆论压力。这不是开香槟,而是拧一个很难盖上的瓶盖。

停手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意义。对委内瑞拉而言,就是一次政治上的胜利,虽然国力不强,但策略上占优势,在关键的地方把大国拉入了场。采取务实退让的策略,即不退缩,而是掌握节奏,用低风险换取高回报,短期内不轻举妄动,保留更多的非军事手段,更稳妥。多极博弈已经成为常态,"说打就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东、非洲、拉美变量叠加,对手除了硬碰硬,还会用跨区域、跨领域的办法反击。科技、金融、舆论都是棋子,谁也挡不住风险,只能在各个维度中选择最划算的方案。现在的战争不只是火力,还有算计,马杜罗靠的是布局,特朗普靠的是权衡,两个人都在动脑筋。

能源价格、汇率、供应链受到影响的新闻对普通人而言并不遥远。看不到战机,但可能在加油站看到油价上涨;听不到枪声,但是外贸订单上却感觉到压力。这也是大家对于"打不打"的敏感原因,并不是出于好奇,而是因为切身的感受。信息就是武器,让对方看到你的动作之后,他就必须把更多的变量算进去,算得越多,出手就越慢,这就是策略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提防美国会用另一种手段,即更深的渗透、更密集的制裁、更灵活的盟友施压。对于委内瑞拉来说,外部的支持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而内部的治理才是长久之计:守卫内政、稳定经济、维护秩序才是最大的难题。

热战还没开始,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但是也要为下一次的"雷声滚滚"做好准备。类似的事情不会停止,而会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挑战着各方的耐心和毅力。世界节奏越来越快,有时候最强大的能力并不是出拳,而是把拳头握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