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老年人、儿童、慢病患者,他们本身的体温调节能力就较弱,更容易受到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而26℃这个"黄金温度",其实只是一个"大致参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夏季夜间空调的最适宜室温应保持在24℃~26℃之间,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这就意味着:26℃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个"中间值"。而在很多临床观察中,24℃~25℃更有助于维持深度睡眠,尤其是在湿度较高或房间密闭的条件下。
为什么这样说?从医学角度来看,夜间维持一个相对恒定且略低于白天的室温,有助于褪黑素分泌、血压稳定和中枢神经的放松。
如果温度设置过高(如27℃以上),房间不通风、湿度不降,人体会出汗、心跳加快,反而容易失眠;而如果温度过低(如23℃以下),血管收缩、呼吸道干燥,更容易诱发鼻炎、咽炎,甚至诱发老年人心脑血管意外。
特别提醒:空调直吹是大忌。即便温度合适,长时间让冷风直吹头颈、背部,也会造成肌肉僵硬、落枕,甚至诱发面瘫。医生在临床中常常建议:晚上开空调,温度设在24℃~25℃更合适,同时配合风速调至"低档"或"睡眠模式",避免直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