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三九〇 伐吴准备(3)

2024-07-24 17:24  搜狐

晋武帝司马炎很赞同王濬的建议,下定决心,准备伐吴。

这时,安东将军王浑上表说,孙皓要北上,吴国边境地区已经戒备森严。

晋朝廷商议之后,决定第二年再出兵。

王濬的参军何攀奉命出使,正在洛阳,得知这个情况后,上书说:"孙皓必然不敢出兵,应当乘着吴国防备严密而突然袭击,这样更容易取胜。"

杜预听说朝廷暂缓出兵,非常着急,急忙上表司马炎,陈述自己的见解,建议尽快出兵伐吴。

他说:"自从闰月以来,贼人只是防备得严,下游地区并不见吴兵沿江而上。依道理及形势推测,贼人已无计可施,其兵力不足以保全两边,必然要保住夏口以东地区,以便苟延残喘,所以不会向夏口以西增派士兵,而使国都空虚。陛下由于误听,丢开大计,放纵敌人而留下了后患,实在是可惜。在过去,如果觉得举兵有可能失败,也可以不举兵。现在既然作了决定,就一定要做得完美牢靠。假如能成功,那么就开创了太平的基础,如果不能成功,损失耗费也不过在数日几月之间,何必吝惜而不去试一试呢?如果还要等到以后,那么天时人事就不能和往常一样了,我担心到时会更难。当前的举动实在是万分妥贴,绝对不用担心什么覆灭失败之类的事。我已下定了决心,旗帜鲜明地支持马上讨吴,决不暧昧不明,自取日后的麻烦,请陛下明察。"

奏章递上去了一个月,司马炎一直没有答复。

杜预又上表说:"羊祜事先没有广泛地和大臣们商议、谋划,只是秘密地与陛下一起推行这个计划,所以朝廷大臣自然有很多不同的议论。任何事情都应当把利益与损害相互比较,现在这一行动的利益占十之八九,而弊害只占十之一二,最多只是没有功劳而已。如果一定要让大臣们说出计划的弊端,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之所以对计划有不同的看法,只是因为计划不是他们制定的,自己没有功劳,即使对自己以前说的话有过失感到羞愧,但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以保住面子而已。近来,朝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总是各种意见蜂起,虽说人心各有不同,但是也是倚仗着恩宠,信口开河,不考虑后果。自从入秋以来,讨贼的举动越来越显露出来,现在假如中止行动,孙皓或许会因恐惧而产生出新的计划,迁都武昌,更完备地修整长江以南各城,把居民迁到很远的地方去,坚壁清野,到时攻城不得,原野之中又找不到东西,估计明年的计划可能就用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