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统给他名分,沉寂给他安全,孤立给他可控。"卫氏情分",在霍光眼里,也只是附加值。
真正决定的人选标准,是"权力结构"。当时局迫使霍光必须选一个能代表"正统"却不掌握"实权"的皇帝。刘病已,正好符合。
于是他成为皇帝,不是因为幸运,不是因为卫氏的光环,而是因为他在权力棋盘中,是唯一那一颗可以落下的子。
卫氏的情分,不能决定帝位
刘病已的出身确实不凡。他的祖父,是昔日太子刘据,母系出自卫氏。卫子夫曾是汉武帝皇后,封号正嫡,出身良家,其弟卫青、外甥霍去病皆为一代名将。
在汉武帝晚年,卫氏权倾朝野。朝中尚书、将军、宫中女眷多与卫氏有关。卫青、霍去病分别掌兵权、亲军,两人先后被封大将军、冠军侯,位列三公。
霍光本人与卫氏并无血缘,但关系紧密。他曾是霍去病部将,后娶霍家之女为妻。卫霍之间通婚结亲,霍光在其中既是姻亲,也是嫡系部属。
这种人际脉络,在刘据死后依然残存。但巫蛊之祸爆发后,卫氏遭重创。
太子刘据被指行巫蛊之术谋反,宫廷发兵平乱。太子兵败自尽,卫子夫自杀殉子,卫青早年病亡,霍去病死时年仅二十四。卫氏子孙被连坐,或斩或黜。刘病已因年幼被狱卒隐匿,在民间存活,身份几乎被遗忘。
当霍光挑选新皇人选时,卫氏早已不复存在。宗族凋敝、族人流放、声望扫地。在朝堂与军中,卫氏没有任何实质力量。
刘病已确为卫氏之后,但这一身份当时既无政治资源,也无支持势力。霍光考虑他,并非因为"亲情"或"报恩",而是因为他的血统尚属"嫡支",且没有威胁性。
朝臣中无人以卫氏为由推荐刘病已。推荐者邴吉、丙吉皆是"谨慎重法"的官员,他们看重的是血缘合法性与操控可能性。至于"卫氏情分",史书无载,后人多为附会。
而从霍光行为看,他废刘贺时并未以"卫氏"与否作为参考,也未有任何赦免卫氏宗族之举。他立刘病已,是权力布局下的理性选择,而非出于感情。
甚至可以说,如果卫氏当时仍然强大,有兵有权,霍光未必愿立其后人。权臣最忌拥立有背景者。霍光要的,是一个干净的棋子,而不是一个携带"老势力"的棋子。
刘病已,卫氏身份加持,使其登基合法;但真正促使霍光点头的,是他"无可依赖"。
他没有军权,没有门阀,没有心腹。巫蛊案后,连名字都被朝廷除名。他对霍光来说,是一张白纸,写什么都行,收回来也容易。
因此,在所有可能的选择里,霍光并非因"旧情",而是因"可控性"选择了他。卫氏的背景,只是一层空壳,在巫蛊清洗中早已失去实际作用。
登基之后,霍光依旧执政
刘病已即位,更名"刘询"。年号"本始",史称汉宣帝。霍光上表朝廷,仍以"辅政大将军"署名政令。文书先由霍府批阅,再送内廷。
大政方针、封赏任命,多由霍家决定。霍光侄霍山、霍禹、霍云等皆入中枢。宣帝虽登基,朝廷实权仍在霍氏之手。
霍光死后,霍家被宣帝清算。霍氏党人多被诛。此前十年间,宣帝鲜有反抗霍光记录。无奏章、无对抗、无争权。皆因出身低微、皇位来之不易。
霍光死时,权力平移。宣帝接掌朝政,开始"中兴"。这一步,他等了十年。登基那一刻起,霍光是真正的帝王,刘病已只是名义。
"废刘贺、立刘病已",看似情分,实为权术。合法出身、空白背景,是霍光选中他的真正原因。卫氏的姓,不过是墓中残灯,照不到龙椅之上。
霍光要立谁,能立谁,他自己心里最清楚。那时候,他没有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