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毫末智行便经历了多次裁员和高层离职潮。有行业消息称,去年毫末智行曾进行大面积裁员,职能部门裁掉约1/3甚至近半。同期数据智能科学家贺翔离职。进入 2025年,动荡进一步蔓延至核心管理层,董事长张凯多次身陷离职传闻,技术副总裁艾锐、产品副总裁蔡娜、品牌官王佳等关键人物相继出走。
高层的频繁变动,导致公司战略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团队凝聚力严重下降。
从明星企业到业务停摆
毫末智行的诞生,可谓含着"金汤匙"。2019年11月29日,毫末智行从长城汽车内部孵化而来,其前身为长城汽车于2015年成立的智能驾驶系统开发部 。截至目前,毫末智行已进行了7轮融资,背后投资机构包括首钢基金、高瓴创投、九智资本等,估值超10亿美元。最近一次融资信息是2024年12月。
2020年11月,毫末智行推出了首款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翌年12月,发布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MANA(雪湖),通过海量用户驾驶数据驱动算法迭代。同年4月,在ChatGPT大火之际,毫末智行还发布了自动驾驶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毫末HPilot辅助驾驶系统的3.0版本已经打通高速与城市场景。截至2025年,该系统已搭载于长城汽车旗下魏牌、坦克、欧拉等品牌近20款车型。
然而,毫末智行的停摆也并非偶然,作为长城汽车内部孵化的自动驾驶子公司,毫末智行对于长城的订单严重依赖。尽管毫末智行曾宣布与三家主机厂签订定点合作协议,不过其官网显示,毫末智行所搭载的车型均出自长城汽车,合作主机厂也仅有长城汽车一家。
对于长城汽车来说,毫末智行仅仅是其重点供应商之一,且毫末作为独立法人实体,自主运营,长城汽车并未参与毫末的日常实际运营。
"在更高阶的城市NOA覆盖上,毫末智行可能当初走的相对保守了一点。"在2024广州车展上,长城汽车魏品牌执行副总经理谭健曾表示。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智驾方案的加速内卷,长城汽车选择"及时止损",开始将资源与业务更多地向外部供应商倾斜。2023年,长城引入元戎启行作为高阶智驾供应商,并领投其C轮融资1亿美元,随后,魏牌全新蓝山、高山等高端车型均采用元戎启行的"端到端"智驾方案。与此同时,大疆旗下卓驭科技的纯视觉方案也在魏牌车型上密集测试。
从曾备受瞩目的明星企业走向停摆困境,毫末智行折射出行业发展的残酷与挑战。在行业人士看来,毫末智行的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智能驾驶行业已从资本追捧的"风口"逐渐回归理性,部分智驾企业面临融资困难、业务停滞的困境,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