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国正式参战,2.5万名精锐支援俄军,普京宣布:一个时代告终

2025-10-13 17:03  头条

这几天,美媒的一则报道把俄乌战场又推上风口浪尖--他们说,多达2.5万名古巴军人已经进入俄罗斯,直接参与对乌作战。要真是这样,古巴就成了俄罗斯境内规模最大的第三国军队,甚至超过朝鲜。有人说,这意味着俄乌冲突正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代理人大战"。

从哈瓦那到莫斯科,美媒的"热带惊雷"

2025年10月初,美国几家主流媒体几乎同时放出类似消息:古巴向俄罗斯派出大规模军队,数量可能达到2.5万人。部分报道称,他们正被部署到顿巴斯、卢甘斯克等地区,作为支援部队参战。一听这数字,全世界都炸了。古巴,一个远在加勒比的小岛国家,居然要派军队横跨欧亚大陆加入战争?

路透社和BBC随即求证。俄方国防部没有回应。古巴外交部在哈瓦那召开记者会,声明"古巴没有、也不会参与任何外国战争"。声明措辞严肃,强调某些个人可能参与"非法招募",但与国家无关。这意味着--确有古巴人被"拉去打仗",但并非官方出兵。

美媒的数字吓人:2.5万人。这个规模接近古巴正规陆军总数的一半。许多军情专家立刻质疑这不合逻辑。根据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数据,古巴现役军人约5万人。要抽出一半去俄乌战场,不亚于"自断国防"。《华盛顿邮报》评论得更直接:"这不是支援,是搬家。"

事实链开始出现裂痕。西班牙《国家报》指出,这条新闻最早源自"美国南方司令部非正式通报",并非经任何卫星影像或公开文件验证。也就是说,它是一份情报摘要,被媒体直接当成新闻。

即便如此,这场舆论风暴已经成形。推特上"#CubaTroopsInRussia"标签登上热搜,短短两天浏览量破千万。各路分析堆满网络,有人画地图,有人数部队,还有人开玩笑:"俄军打乌克兰,美国打算盘,古巴打工。"

古巴政府此后发布第二份声明,强调"任何参与外国军事行动的古巴公民都属违法行为",并已在国内展开刑事调查。古巴外长罗德里格斯说得更直接:"古巴不是雇佣兵输出国。"这场声明让风头稍歇,但谜团仍在发酵。

雇佣兵还是军队?俄乌战场的"外籍拼图"

俄乌战争打到第三年,双方都不再只是两国对阵。战场上早已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战士。路透社2024年发布统计称,在乌克兰一方,有超过2万名"国际军团"志愿者,主要来自波兰、美国、格鲁吉亚、英国等国。而在俄方阵营,叙利亚、塞尔维亚、非洲部分地区的志愿者数量同样可观。

俄罗斯自2023年起开放"外籍志愿军人身份登记制度",允许外籍人员签约服役,条件宽松、待遇不低。2024年普京签署总统令,外籍战士服役一年可申请俄国籍。这一政策让大量来自贫困国家的年轻人把前线当成"机会"。古巴人出现在俄境内,并非不可能,只是人数远未到"2.5万"的程度。

《莫斯科时报》曾报道,俄南部罗斯托夫地区确有十余名古巴籍男子接受军事训练。古巴外交部确认,这些人通过"诈骗招聘网站"被诱骗赴俄,目的多为"工程或安保工作"。这些事实与"国家出兵"相距甚远,却被外媒迅速扩大。

从军事逻辑看,古巴没有理由大规模出兵。古巴与俄罗斯关系友好,但其经济脆弱、能源紧张,长期依赖俄罗斯油气援助。派兵介入俄乌冲突,不仅无收益,还会冒外交风险。哈瓦那的首要任务是稳经济、保旅游,而非卷入欧洲战争。

在这种背景下,"古巴军队在俄作战"更像一场情报舆论战。美国情报界通过媒体释放未经证实的数字,意在塑造"俄罗斯有广泛国际军事援助"的印象。对乌克兰及其盟友而言,这是给公众舆论施压的一种方式。

《环球时报》评论指出,这类"第三国参战"新闻在战争传播中屡见不鲜,从朝鲜、伊朗、塞尔维亚到如今的古巴,几乎每隔几个月就有"新国家参战"的版本出现。现实却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国家以官方身份加入俄方作战。

俄罗斯媒体对这场风波的态度颇耐人寻味。塔斯社仅以一行短讯带过:"俄方不评论未经证实的信息。"RT电视台在节目中调侃:"美国总是先报道,再调查。"普京在一次记者会上被问到古巴传闻时,只笑了一下,未作回应。镜头扫过他的时候,观众能感到一种无声的讽刺--谣言或许比炮弹还多。

加勒比风与克里姆林宫--俄古关系的微妙交织

俄古关系从来不简单。两国的渊源要追溯到冷战年代。苏联是古巴的"养家者",粮食、石油、武器几乎都从莫斯科来。1991年苏联解体后,古巴经济瞬间坠入深渊。那段时期被称为"特别困难期",全国缺电、缺粮、缺汽油。对哈瓦那来说,俄罗斯这个名字,从来都与"生存"二字挂钩。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古巴是少数几个没有谴责俄罗斯的拉美国家。联合国多次表决,古巴投下弃权票。古巴领导人迪亚斯-卡内尔公开表示"理解俄罗斯安全关切",并在2023年访问莫斯科,会见普京。那次访问结束后,两国签署能源、粮食、医药合作协议,俄罗斯同意扩大对古巴的石油供应。

这让外界误以为两国关系进入"准军事同盟"阶段。实际上,古巴一直小心保持外交平衡。美国制裁重压之下,古巴不敢轻易触碰战争红线。哈瓦那既想要俄罗斯的油,又不想得罪拉美邻国。外交学者形容这是一种"跳探戈式平衡"。

9月美媒传出"古巴派兵"消息后,俄方并未大张旗鼓地否认,也没有承认。这种模糊策略本身就是一种手段。俄方知道消息越混乱,西方越难判断真相。几天后,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被问及此事,只说:"没有信息可以提供。"这句话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

《金融时报》评论说,俄罗斯并不反感这种舆论效应。外界越以为俄有"盟军",越能给对手心理压力。而古巴的尴尬也显而易见:既要否认,又不能得罪莫斯科。古巴外交部那句"坚决反对一切雇佣行为",其实就是想堵住各方猜测的嘴。

现实中,古巴确实与俄在军事领域有合作。2024年,俄军代表团访问哈瓦那,双方讨论警察防暴装备与海岸防务训练项目。但这些都属于防务合作范畴,不涉及任何"派兵计划"。塔斯社报道强调,俄古合作"基于传统友谊,不针对第三国"。

俄方学者指出,美国媒体炒作"古巴援俄",目的是制造"新冷战幻觉",让西方公众相信俄乌冲突已成"全球阵营对抗"。但从经济数据看,古巴根本无力大规模远征。古巴军费不足10亿美元,连运输补给都难以自理,更别提跨洲派兵。

在这场信息拉扯中,古巴成了被动的"地缘风标"。一个被美国封锁、依赖俄罗斯的岛国,被卷入世界最大冲突的舆论漩涡。这或许是冷战遗影留下的长期后遗症:世界变了,标签还在。

假新闻的回声--战争之外的舆论战

俄乌冲突已进入第三年,战场上的硝烟延伸到信息领域。每一次前线僵持,都会伴随一次媒体爆点。从"朝鲜援俄"到"伊朗无人机",再到"古巴军队参战",这些报道往往爆炸性十足,却缺乏证据。

路透社在分析报告中写道:"假新闻已成为战争的新武器。"西方舆论场需要不断更新"剧情",以维持公众的关注度。而"第三国介入"是最容易引发想象的题材。BBC分析认为,这种报道往往出自"情报泄露"或"内部文件",来源模糊,细节惊人。

这次"古巴军队入俄"传闻,正好契合这种传播模式。起初由美国地区媒体发布,随后被国际主流媒体转引,再被社交平台放大。短短48小时,消息就从"数百人"变成"2.5万人",数字每被转发一次就多几千。等古巴外交部正式否认时,网络已经形成"既定印象"。

塔斯社社评指出:"信息战的逻辑不是求真,而是求快。"对任何一方来说,制造混乱比澄清更有用。西方媒体渲染"俄方得外援",俄方媒体则反讽"美方焦虑"。两边都获得流量,真相却在噪音中越走越远。

与此同时,古巴也学会了反击。哈瓦那外交部在社交媒体上连续发布三篇声明,用西班牙语、英语、俄语同时澄清,语气罕见地激烈。古巴外交官甚至在联合国发言时提到"假新闻已成为全球不稳定的推手"。

中国《环球时报》在评论中写得直白:"所谓'古巴派兵'新闻,是西方情报源和媒体叠加效应的产物。"文章指出,这种做法不仅误导公众,也削弱了国际社会对战争真相的判断力。

战争之外的战场正在扩张。每一条未经证实的报道,都可能引发国际波动。古巴从未想成为这场战争的角色,却在舆论的投影下被迫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