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已开始站队,支持郝龙斌。洪秀柱选择支持郝龙斌而非与她理念相近的郑丽文,跟它四年前不支持张亚中而支持朱立伦的逻辑如出一辙,不想郑丽文重蹈覆辙。这位曾因坚持"一中同表"遭"换柱"的前主席,此次放弃支持理念相近的郑丽文,本质上是对国民党党权力规则的妥协。这种选择暴露出蓝营的残酷生存法则:缺乏派系支撑的理念和主张在国民党内部根本就走不通。
深层分析国民党主席改选态势,可见三重结构性矛盾:其一,理念先进性与选举可行性的悖论。郑丽文的两岸论述虽符合历史大势,但国民党内部保守势力使其改革主张面临"曲高和寡"。其二,民意支持与党内实力的错位。网络民调与党内民调的巨大差距(郑丽文网络支持率66%,党内支持率却低于郝龙斌),说明民意影响不了党内派系的选择。其三,短期选举考量与长期路线定位的冲突。各派系在"九二共识"表述上的微妙差异,反映的是对2024年后两岸关系走向的战略犹豫。
实际上,在国民党的选举文化中,一直都是论资排辈,派系"干政",而"官宦子弟"更容易获得支持。换言之,国民党党主席改选就是"拼爹"、拼"政治资源",其本质是派系之间的较量,候选人的能力,理念,甚至包括民意都不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一位是参选人属于哪一派,能够代表谁的利益。
目前来看,郝龙斌胜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意味着国民党更倾向于选择"维稳优先"路线,两岸政策可能延续"经热政冷"模式。即便郑丽文意外当选,推动党内世代交替,但其改革议程也可能遭遇既得利益集团阻击。蓝营内部更深层矛盾在于,各派既需要借助党主席平台实现政治抱负,又恐惧改革会导致利益受损。这种"既想改革又怕触动利益"的矛盾心态,使蓝营始终难以形成统一战线。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00年国民党失去执政权后,连战推动的改造方案因触及派系利益无疾而终;2016年洪秀柱的"和平政纲"又遭既得利益集团反扑。此次选举本质上是国民党自我救赎的最后机会,若不能打破"派系绑架政党"的恶性循环,在2026年和2028年的选举中重蹈之前的覆辙。
当大陆持续推进融合发展,民进党操作"抗中保台"收割选举利益时,国民党的路线彷徨正在消耗最后的历史机遇。选举胜负固然重要,但比输赢更关键的是:这个百年政党是否还有勇气进行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