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7号下午一点五十二分,立秋节气到了。夏天还没彻底走,晚上风里已经有点凉意了。今年三伏天刚好30天,中伏只有10天,算是十年里比较短的伏天。不过气象台说立秋后天气可能还热一阵子,特别是北方最近温度都快35度了。
立秋今年有三个特别的地方。第一个是时间点,农历闰六月十四,按老话说这是"母秋",双日子立秋,秋天会更热。第二个是"秋包伏",立秋在末伏之前,得等到8月18号伏天才结束,中间肯定还有高温天。第三个是"晚立秋",过了中午十二点才到,民间觉得晚立秋之后天气热得久。
农历闰六月本来就是少见的年份,加上这三个特点凑一块,难怪长辈们都说今年秋天不寻常。我问了几个老邻居,他们说母秋的时候秋老虎特别凶,得注意防暑。不过天气预报说下周可能有雨,温度会降一点,到底后面会不会热,还得看具体情况。
各地立秋习俗挺有意思的。北方人立秋要吃肉贴秋膘,成都那边流行喝蹄花汤,说是能补夏天落的膘。我表姐在成都发朋友圈,照片里蹄花汤热气腾腾的,配文写着"秋天的第一顿养生"。还有"啃秋"传统,老辈人说立秋吃西瓜能防腹泻,现在超市西瓜卖得特别快,年轻人也跟着买,可能更多是图个仪式感。
晒秋也是传统,以前农村人把辣椒玉米晒在屋顶,现在江西篁岭那边搞成景点了,游客专门去拍照打卡。不过现在城里人晒秋基本是手机里看看图片,自家阳台顶多摆两盆多肉,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立秋后养生要注意几个点。医生建议多吃梨、苹果这些水分多的水果,润润嗓子。早上空气好适合出去走走,但得避开最热的时候。最近天气说变就变,前两天还35度,今天突然降温,出门得多带件外套。特别是"秋老虎"来了,空调可能还得再开几天。
现在年轻人对节气看法不一。有的同学觉得立秋就是个节气,该热还是热。但也有人特意买秋梨膏喝,说要顺应节气。我问了班上几个室友,一半人不知道立秋有这么多讲究,另一半人说知道但懒得照做。
网上最近讨论也多,有人说传统说法不准了,现在气候变暖,立秋热不热跟闰月没关系。也有人说老祖宗的经验还是有道理,至少提醒大家注意天气变化。气象局出的报告倒是明确,8月底还有几次高温,但不会像大暑那么厉害。
超市货架悄悄换了,西瓜旁边摆上了板栗和柿子。小区门口早餐店开始卖百合粥,说是润肺的。不过买的人不多,可能大家还没完全从夏天切换过来。
医院这几天发热门诊里中暑的病人少了,但呼吸科因为秋燥来看喉咙痛的倒是多了。医生提醒要多喝水,少吃辛辣,但外卖平台上火锅店的订单反而涨了,可能年轻人觉得贴秋膘就是吃肉。
总之立秋来了,天气慢慢在变,但变快变慢谁也说不准。该热的时候热,该凉的时候凉,按老话说"春捂秋冻"可以试试,不过别冻感冒了就行。节气就是个提醒,怎么过还是看自己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