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秋,为啥说"十家九愁"?
文章开头就点了个挺吓人的老话:"闰月立秋,十家九愁"。今年立秋正好卡在农历的"闰六月"里,这就叫"闰月秋"。那愁啥呢?
说白了,就愁两件事:
第一愁:夏天赖着不走,热得没完没了。
平常年景,立秋了,天就该慢慢凉快了。可今年因为多了一个闰六月,等于夏天被硬生生"充值"了一个月。高温天拉长,在过去靠天吃饭的年月,地里的庄稼经不起这么折腾,收成好坏就得打上个大大的问号。农民能不愁吗?
第二愁:雨下得不是时候,容易出乱子。
老话还说"闰月秋,水横流"。立秋前后,本来就是咱们国家雨水最集中的时候,叫"七下八上"。这闰月一搅和,好像预示着雨水会更猛,更容易发大水。对种地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天灾的风险又高了。
所以,"十家九愁"就是这么来的,愁的是这"不按常理出牌"的天气,会给收成带来双重打击。
今年立秋,还有三个"怪"特点
除了"闰月秋",今年的立秋还有三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咱都唠唠。
1. 它是个"晚立秋"
* **啥意思?** 立秋分早晚,看它在农历六月初还是七月初。今年在闰六月,虽然还是六月,但比正常六月晚,所以算"晚立秋"。
*有啥说法? 老话讲"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意思就是,晚立秋的话,后面的"秋老虎"会特别凶,天气会非常非常热。这跟前面说的"夏天超长待机"是一个道理,都是告诉你:别急着收短袖,热日子还在后头呢。
2. 它是个"母秋"
*啥意思?** 这个说法更逗。立秋也分公母,看的是单双日。今年立秋是农历十四,双数,所以是"母秋"。
有啥说法?** 民间有句俏皮话,叫"公秋爽,母秋凶"。意思是"母秋"的脾气大,带来的天气会更闷热难耐。你看,又是一个指向"热"的信号。
3. 它是个"秋包伏"**
啥意思? 立秋和"末伏"谁在前谁在后。今年是立秋先到,末伏在后,立秋把末伏给"包"在里面了。
有啥说法? 这叫"秋包伏,热得哭"。意思是立秋后,最热的三伏天还没过完,热浪会继续发威。反过来,如果是"伏包秋",那立秋后天气就凉快得快。
一句话总结这三大特点:** 甭管是"晚立秋"、"母秋"还是"秋包伏",老祖宗们用各种方式都在告诉你同一件事--**今年立秋后,别指望马上凉快,做好跟高温打持久战的准备。
立秋了,咱老百姓该咋办?
说了这么多老话,咱不能光听热闹,得知道怎么过日子。文章里也给了不少实在的建议。
先说说立秋的"信号":
一候凉风至:风开始带上凉意了,虽然白天还热,但早晚能感觉到变化。
二候白露降:早晨起来,能看见草叶上有露水了,这是空气变湿润、变凉的标志。
三候寒蝉鸣:蝉的叫声也开始变得有点凄凉,好像在说夏天快结束了。再说说咱们的"仪式感"和注意事项:
老习俗可以了解,但别迷信:
贴秋膘": 过去夏天缺营养,瘦了,秋天得吃肉补回来。现在生活好了,夏天吹空调吃冷饮,很多人不但没瘦,还湿气重。所以"贴秋膘"别猛吃大鱼大肉,不然肠胃受不了,等于"贴"了一身肥肉和毛病。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才是正经。
咬秋": 立秋这天啃个西瓜,意思是"啃"掉余夏的暑气,迎接秋天。这个挺有意思,就是个图吉利、应景的事儿,可以试试。
晒秋":农村把收获的辣椒、玉米挂出来晒,是一道风景线。对咱城里人来说,就是趁着天好,把家里的被褥、衣服拿出来晒晒太阳,去去湿气,挺实用。养生保健要记住"三防三要":
"三防"就是防三个坏东西:
1. 防秋燥:秋天干燥,容易口干、皮肤干。多喝水,多吃梨、百合、银耳这些润肺的东西。
2.防秋乏:*夏天睡不好,秋天人容易犯困。早点睡,早点起,中午眯一会儿,把精神头养回来。
3.防秋寒:早晚温差大了,别贪凉,尤其是别让肚子和后背受风。及时加件薄外套,所谓"春捂秋冻"也得看自己身体,别硬扛。
"三要"就是做三件好事:
1. 要睡好:*晚上别熬夜,让身体顺应季节变化。
2. 要动好:*出去走走,跑跑步,出点微汗,把夏天积在体内的湿气排出去。
3. 要吃好:*再次强调,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别拿"贴秋膘"当胡吃海塞的借口。 最后说句实在话
这篇文章聊了这么多"闰月秋"、"母秋"的说法,听着挺玄乎。但咱得明白,这些大多是老辈人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顺口溜,有一定道理,但不是金科玉律。
真正的核心观点是:天气变化复杂,咱不能光靠老话过日子。想知道明天热不热,会不会下雨,最靠谱的还是看天气预报。老祖宗的智慧,咱当个文化来了解,当个生活参考,但别让它捆住手脚。总之一句话:今年立秋后大概率还会热一阵子,咱做好防暑降温,同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衣食住行,健健康康、舒舒服服地迎接真正的秋天,这才是最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