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从这场粮食危机中赚取更多的钱,农协宁可被日本民众痛骂,也不愿把更多的大米投放到市场。
而且,造成米价高涨的深层主要原因--减少耕种稻子,也与农协息息相关。
其实,坑了日本人的,是他们国内畸形的农业制度。
"减反政策",是日本从几十年前开始实行的一项减少耕种稻子的制度。
20世纪40年代,美国向日本进行粮食接济,致使当地人习惯把面包当作主食。
由于饮食结构的转变,大米需求量减少,加上技术改进令稻谷亩产提高,日本出现了"米过剩"的现象。
为了增加稻农的积极性,让大米卖出好价钱,日本决定从1970年起,每年以削减10万吨稻米作为目标,减除耕种稻子。
农林水产省每年会下发指标给农民,农民只能按指标耕种稻子,而其他剩下的田地,则栽种豆类、饲料米等,同时还会有补贴。
在该制度的干预下,大米的供需一直维持在刚好的状态,这不仅推高了米价,还会在歉收年份出现粮食短缺。
1993年,日本东北地区出现严重歉收,导致全国出现大米供不应求的状况,为了保障国民的生活所需,日本不得不急忙从邻国进口大米。
然而,相关部门并没有从此事吸取教训,而是继续推行"减反政策"。
直到2018年,这项长达48年的制度才被废除。但这只是名义上取消了,实际上重新换了个新名字又继续执行。
从2023年度的大米供应量可以看到,市面上流通的大米依然比前年减少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