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云曹鹏:中国AI快速追赶美国,机会在产业应用(2)

2024-08-01 21:59  观察者网

AI大模型越来越强,为何仍未出现"超级应用"?

随着二季度财务数据公布,微软股价盘后大跌7%,延续6月底以来的一波调整。作为OpenAI重要的合作伙伴,微软二季度资本支出(包括融资租赁)同比大增77.6%至190亿美元,较上一季度的140亿美元显著攀升,也使得微软2024财年年度资本支出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如此"烧钱",却没有得到符合预期的快速回报,成为华尔街用脚投票的诱因之一。

"虽然AI大模型在不断加强,效果在不断提升,但现在C端(消费者侧)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应用;",大洋彼岸的曹鹏表示,"反而在B端(产业侧),很多场景里能够提升效率的AI大模型应用在不断涌现,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原因何在?

曹鹏对观察者网表示,目前来看,B端应用更容易量化AI大模型带来的价值。人们有很多办法可以测算AI大模型产品带来的ROI(投资回报率),不管是投放广告的转化和回报,还是AI编写代码带来的人力节省,这些东西都很容易衡量。因此在产业侧场景中,人们比较容易在单个点上进行尝试,用大模型产生效果。

太原某产业园区一景新华社

相比之下,可能在很多时候,C端的大模型应用更难以被简单量化。而且,人们对一个产品的预期是有阈值的--产品突破这个阈值之后,可能才有比较高速的增长。比如Open AI,它刚开始推出GPT的时候,很快超过了C端用户的认知,Chat GPT也因此成为用户破亿最快的C端产品--但此后,人们的阈值也被提高了。

除了"效果不达预期",商业模式可能也影响了C端现象级大模型应用的出现,一些传统的商业模式,在AI时代可能不再成立了。

当前,通用大模型的训练,超大规模算力集群是基础,需要高达数万张GPU卡。但面向具体业务场景时,通用大模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需求。

何晓冬指出,如果只是简单地提升模型规模,那么可能很快达到发展的天花板,导致大模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足以支撑其成本,从而难以持续;其次,目前大模型的商业化步伐落后于模型的规模增长,从中长期来看终究会成为一个问题;最后,现在很多大模型的"幻觉率"依然比较高,不能为后续的产业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

虽然都叫AI"大模型",但大模型事实上通常可以分为三类:通用底座大模型,领域专用大模型和长尾的场景大模型。通用大模型提供的是一种基础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而非专业的工作技能和知识。只有和一个个具体的产业相互碰撞融合,它才能变成生产力并解决实际问题--中国正是世界上产业体系最健全,数据最丰富的国家。

不过,曹鹏也指出,中国大模型有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中国市场的投资机制和体系,可能对那些长期的、长效的项目不够友好,特别是对那些基础类的、需要长期投入的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