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

2025-09-23 10:26  央视新闻

去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收达到18万亿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9月1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的多项数据,说明了"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很多人注意到,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更是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为何一说到农业,我们首先要谈粮食,粮食连年增产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对当下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早已少年不识"饿"滋味,甚至有的人在为减肥而烦恼。但其实,中国人集体摆脱饥饿的威胁不过短短几十年。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对粮食、对农业有着最朴素却也是最深厚的感情。

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举全国之力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极端天气异常多发,都在提醒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

当前世界局势越是风云变幻,我们越是要把手里的饭碗端得稳稳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些老话:"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到年初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央都对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部署。总结起来,粮食生产要在1.3万亿斤的高位持续巩固、稳中有增,主要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坚定不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全面开展土壤普查……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仅一亩也不能少,严防非农化倾向;还要想方设法强基固本、提高产量。"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超过7000亿元,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通过改造提升,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改变了过去"望天收"的被动局面,为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更要靠科技这件"利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其中,种子又是要害之一。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的突破,让我们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再也不怕受制于人。

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离不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比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我们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小农户有了"好帮手",耕种收全环节都不用愁……

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64万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左右、95%以上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农村敬老院超过1.6万家……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纷纷涌现。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正在推动着山乡巨变。

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十四五"这份答卷"沉甸甸"。展望"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前景更加光明。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进一步强基础、补短板、攻难题、提质效,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两个宏伟目标就有望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