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界坚决反对
针对特朗普政府拟议的针对中国航运业的政策,全球航运界纷纷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成本激增、供应链冲击以及政策可行性等核心问题。
地中海航运(MSC)率先发出警告,指出若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亚洲至美国航线的40英尺集装箱运费可能会大幅增加800美元(约5700元人民币),这一额外负担最终将转嫁给消费者。
(图源:新华社)
公司CEO索伦·托夫特进一步阐述,航运公司可能因成本压力被迫调整航线网络,减少对美国中小型港口(如奥克兰港)的停靠,这一变化将直接对农产品等商品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达飞轮船(CMA CGM)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强调全球超过半数的集装箱船由中国建造,若政策得以实施,将导致所有航运公司的成本普遍上升,甚至可能加速贸易路线向非中国地区转移。
德鲁里航运咨询机构的分析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指出停靠美国港口的集装箱船中,80%以上将受到政策影响,每标准箱的成本可能增加222-500美元(约1607至3621元人民币),航次成本则将飙升200万-300万美元(约1448万至2172万元人民币)。
此外,航线调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为了规避高额费用,航运公司可能减少停靠美国港口的次数,这将导致供应链效率下降。MSC已计划缩减覆盖范围以应对这一挑战。
国际海运联盟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包括马士基、达飞在内的多家航运企业联合发表声明,指出单边贸易壁垒将严重破坏全球航运体系的稳定性。
德国造船业协会也指出,美国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现代化造船能力,而中国已构建了全球领先的造船基础设施,这使得美国在政策实施上面临更大的技术与管理差距。
通过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费用、设立白宫造船办公室等举措,美国试图以"国家安全"之名重塑全球航运规则,但其政策可行性与经济后果仍存疑。
美国造船业的短板显而易见,造船成本为亚洲的2-3倍,且缺乏规模化生产能力。2023年,美国仅建造了10艘商船,市场份额仅占0.1%,短期内难以填补市场空缺。而中国造船业凭借技术突破(如LNG船、国产邮轮)和成本优势(建造成本仅为美国1/3),短期内难以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