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华章日新。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程,到如今"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70余载风雨兼程中,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已然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政治优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对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我们要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发挥好这一重要政治优势,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五年规划的政治优势,植根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从"一五"时期奠定工业化基础,到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党以五年为周期,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拆解为阶段性任务系统推进。在此过程中,党的领导始终贯穿规划编制、实施、评估全过程,既保障了发展战略的历史延续性,又赋予其时代前瞻性,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彻底规避了西方多党制下政策反复、相互掣肘的治理难题,让国家发展始终在长期目标指引下稳步迈进。
五年规划的政治优势,彰显于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涉及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实,各项政策举措要实实在在、富有实效",国家主席的殷切嘱托,道出了五年规划的本质要求。从"十三五"规划聚焦精准脱贫、补齐民生短板,到"十四五"规划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为重要任务,民生温度始终是规划的鲜明底色。在编制过程中,"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成为一贯传统。"十四五"规划编制首次通过互联网问计于民,从100多万条基层留言中梳理千余条建议;"十五五"规划编制强调"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让规划充分吸纳群众智慧。这种将国事与家事紧密相连的民主实践,使规划既立足国家大局,又贴合群众期盼,凝聚起全社会同心奋进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