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黄金价值线,稀土上市公司业绩大涨,狂飙后的理性思考(4)

2025-10-23 11:00  钛媒体APP

股民嗨了,稀土却还没达到黄金价值

其实,稀土产业以及上市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成为"第二个光伏产业。

过去多年,光伏产业在市场绿色能源需求激增、国家政策补贴加大、绿色技术推广普及、出海步伐加快等多重因素下,装机量快速攀升,到后来,行业至今陷入产能过剩、价格内卷、企业亏损的恶性循环。

关于光伏产业的具体痛点此处不具体拆解,但目前稀土产业链上过度膨胀的股价估值和业绩某种程度上也有些掩盖了稀土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

对标所谓的"黄金价值",需要"资源掌控力+技术附加值+全球定价权"多重支撑,而现在的稀土产业,仍卡在"有稀缺性、无高价值"的阶段。

股民热情更多源于"短期炒作",机构已开始悄然离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中国稀土、广晟有色、盛和资源等样本公司的年化估值分别在170多倍、80多倍和50多倍。

这放在其他基础原材料行业非常少见,即便是市场关注度同样很高的黄金、铜等细分领域,30倍的估值就已经是几家行业龙头触手可及的估值天花板。

一方面稀土产业链的价值重估早已启动,而目前稀土板块或已面临着估值过高的问题,这是否会构成其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阻碍,尚待后续二级市场给出答案。

回到最初谈及的政策导致战略价值提升上,过去中国掌控定价权,但2025年美澳85亿美元稀土协议落地后,这一格局开始松动。

由此形成了市场热度是情绪的镜子,而产业价值是业绩的基石现状,不过镜子里的繁华终究不能替代基石的稳固。

回头审视2025年的稀土热潮,业绩狂奔是政策与供需共振的周期结果,高估值是情绪驱动的短期红利,股民热情是题材炒作的必然反应,而真正的"黄金价值",仍需在技术突破与格局重塑中慢慢兑现。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其长期价值必然与新能源、机器人等高端制造深度绑定,但这种价值从不是靠政策利好炒出来的,而是靠回收技术升级、高端材料突围、全球布局完善干出来的。

对投资者而言,理性比热情更重要,既要看到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的资源优势,也要警惕过高市盈率背后的风险;既要关注政策动向,更要聚焦企业核心能力。

就目前而言,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拥有绝对技术话语权时,稀土才配得上"黄金价值线"的称号。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狂欢中保持清醒,在周期中寻找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