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黄金价值线,稀土上市公司业绩大涨,狂飙后的理性思考(3)

2025-10-23 11:00  钛媒体APP

只是特定时期的估值红利

相比黄金的持续上涨以及全球央行,其他投资者的集体买入,我们更愿意把今年以来尤其是近期以来的稀土产业链狂欢视为短期红利。

回顾历史经验,通常情况下业绩暴涨带动股价狂飙,基本也催生了估值泡沫,高估值更多是特定周期的产物,而非长期价值的体现。

客观地讲,2025年的业绩爆发很大程度依赖政策影响以及需求影响,必须警惕的是,这种增长高度依赖外部环境,例如,政策红利的边际效应可能递减,需求增速也难一直维持高位,这为后续的估值泡沫埋下了隐患。

所谓政策预期而非盈利质量,以北方稀土为例,从7月1日到10月中旬,40多天区间估值涨幅超过130%,即便是A股之王茅台也有着望其项背了。

一些机构证券研报指出,本轮行情中政策预期贡献了60%的估值涨幅,这种由情绪驱动的估值抬升,往往缺乏可持续性。

还有有一点可以同样判断稀土红利只是过热了,管制政策之外的,供给端的紧张并非长期趋势,而是短期因素叠加。国内方面,工信部等八部门在《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中提及,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

海外方面,缅甸矿业部已释放信号,2025年底有望恢复部分合规矿山开采,届时中重稀土进口量将回升30%。美国方面,澳大利亚与美国亦在目前达成了稀土贸易协议,海外市场的机会空间其实并非完全有利于中国上市公司,逻辑在于,客户的选择可以多元。

历史经验早已验证稀土的"周期魔咒"。2017年环保督查推动稀土价格暴涨,一些公司当年净利润增长200%,市盈率突破50倍,但2018年供给恢复后,净利润和市盈率骤降,对比当下,尽管需求端转向新能源,但"政策刺激-价格上涨-估值高企-供给释放-价格回调"的逻辑并未改变。

"周期红利就像潮水,涨潮时所有船都能升高,但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短期红利终究替代不了长期价值,业绩与估值的背离已引发市场分歧,高位冲盘后大多会留下资金出逃迹象明显的痕迹。

这种分歧恰恰说明,市场已开始警惕一些风险,当前的高估值绝非真正纯粹的价值,往往是特定时期的"情绪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