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就中美关税战舌战外媒:用反制告诉美方,霸道高关税是错的(4)

2025-04-18 09:12  环球时报

据我测算,全球至少有一半的商船(无论悬挂哪国国旗或船主是谁)都在参与向中国运输原材料或从中国运送制成品。鉴于中国的经济规模,这很正常。历史上日本、韩国等出口强国都深度参与航运业。有些人过度解读中国的正常发展。当产品占据全球半数货舱时,发展相匹配的航运规模完全合理。

我坚信,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多,彼此的经济未来越紧密相连,就越有可能实现稳定与和平。中美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中国商品支撑美国消费,美国则在服务贸易(尤其是创意服务)领域保持顺差。

美国贸易吃亏?无稽之谈

潘勇

美国毫无根据地加征所谓"对等关税",扰乱了世界经贸规则和全球产供链体系。美国新政府上台以来,以受害者的心态宣扬"美国贸易吃亏论""美国被剥削论""美国制造业外流威胁国家安全"等论调,从而挥舞起关税大棒。但是,美方这些论调都是无稽之谈。

首先,美国不是国际贸易的吃亏者,而是获益巨大者。美政府拿出的美国"贸易吃亏"证据,仅限货物贸易逆差,而对美国优势的服务贸易却闭口不谈。前不久,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专门发表文章批驳"美国贸易吃亏论",强调"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占了全世界的便宜"。文章指出,2023年美国服务出口额突破1万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额的13%;2024年服务贸易顺差3000亿美元,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就收入了1440亿美元。美国政府不用完整、客观的贸易数据说话,而是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选择性取舍,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其次,美国制造业外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政府与企业的主动所为。二战结束时,美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例高达40%的峰值。为了控制欧洲并占领欧洲市场,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推动了欧洲制造业的复苏。朝鲜战争爆发后,为避免长途运输所需物资,美国向日本企业下军品订单,促成了日本制造业的恢复。尤其是1974年7月美国与沙特签订秘密协议,"石油美元"体系建立,美国正式进入"金融帝国"时期。自此,以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逐渐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美国的制造业人口也逐渐流向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

此外,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随着工会影响力扩大,工人为争取更高工资和更好工作条件不断进行谈判和罢工,导致了企业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为了保住竞争力,各大企业将劳动密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研发、设计、营销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留在美国。可见,美国制造业向外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美国自己主导和推动的,美国是实实在在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制造业转移,美国进口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获得了40年的低通胀发展时期。"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观点也是以偏概全,因为美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依然控制着设计、研发、应用软件、金融服务等高端环节,充其量只是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了其他地区。

就中美货物贸易逆差而言,中国对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如人工智能芯片有很大的需求,美国却严格限制。现在,美国把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搞不公平竞争"。这完全脱离基本事实。

第三, 在美元霸权前提下,增加关税将破坏世界经济。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完全自给自足,必须向外购买必需的商品,这就意味着任何国家都需要有美元储备,否则就要陷入困境。其他国家怎样才能有美元?从根本上讲,只有把货物出口给美国才能换回美元。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也成就了美元霸权:各国向美国输出货物换取美元,美国通过进口货物向世界输出美元,承担起了"全球央行"的角色。据此,美元向各国提供流动性,全球经济得以正常运转。所以,美元的霸权地位决定了美国必须是贸易赤字国家,这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承担的后果。

如今,华盛顿却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用关税工具推动制造业回流,这意味着美国要"一手控制美元、一手控制货物",控制住全世界的两个命门,把所有的好处全部占尽,使其他国家既没有美元,还要进口美国货,美国新政府的霸道逻辑只会让世界经济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