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称台湾是“国家”反对统一 洪秀柱回应

2025-11-06 10:05  头条

11月1号,国民党在台北举行换届,就职典礼上由朱立伦把党主席印信交给郑丽文,接过印信后,郑丽文脱稿讲了将近二十分钟。她的语气很坚定,情绪也很激动,在台上台下都引起强烈的反响,掌声不断,还有很多人听她讲话的时候哭了起来。很多参加的人都觉得她说得挺好,不过也有人对一些地方产生疑问。

在演讲中,郑丽文多次提到"九二共识"和推动"两岸和平",她把这两点当作国民党对外的立场,并且要求党内的力量要用来维护两岸稳定。而且用一句口号式的语言,号召要把国民党的羊群变成狮子般的政党,强调要加强党内的战斗力和气质。对于民进党也提出了批评,指责他们利用媒体进行抹黑、造谣,借助司法打压政治对手等。针对台湾近二三十年的政治状况,她说过去太过于政治斗争了,真正建设的东西、真正的治理没有做好。

在强调两岸关系和和平的部分,郑丽文没有直接用"统一"这个词。这种缺失被媒体和外界注意到,很多记者当场或者后来问她是不是有意避开或模糊两岸路线的问题,针对这点,前任主席洪秀柱会在会后接受访问时作出回应,洪说党会按照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来处理两岸事务,依照一中原则,终极目标是谋求统一,洪秀柱的这段话马上被媒体当作对党路线的一种明确补充,有人把这句话当成给党内未来方向定了口风。

外界对郑丽文的路线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她并非刻意遮掩终极目标,而是把"九二共识"当作一个可以把党内不同派系聚合起来的最低公约数。面对党内在两岸问题上的分歧,郑选择不以"统一"作为白是为了稳住内部分裂的裂缝。党内的派别现实很复杂,"统派"的一些成员想公开、直接地宣示自己要追求明确的统一目标;基层与地方派则更看重选举是否可行、选票能否保存,在涉及敏感议题时会有所保留;

当天就职礼上,部分国民党高层人物没有出席,比如卢秀艳、张善政、侯友宜等人未到会的事实,被外媒解读为对郑丽文的两岸表述持保留态度或不完全认同。党内的权力和立场并没有因此变得清晰起来,反而让人看到了内部依然有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党内选举之后出现的内耗也不是没有预兆,赵少康支持的郝龙斌在落选后多次公开指责郑丽文,并且用"抹红"这样的字眼来攻击她,有人觉得郝的批评多少给了外界一个借口去质疑国民党的团结问题。

面对这些压力,郑丽文选择了"九二共识"作为核心去应对不同意见的人,在政治空间中用一条线把人拉回来,这里面既有实际意义也有战略问题。如果把"低调"看作权宜之计,"统一"的推进时间或方式就成悬而未决的事情。分析时经常提到两个时间节点:一是2026年的九合一选举,要是国民党这次大胜、党内力量被认作能够更好地操作时;二是到2028年若拿到执政权或者换了现任领导人,那么从更高层级推动既定目标的难度或可控性会不会有所不同呢?现实中都是猜测党内外还在等更确切的消息。

近期台湾不少媒体发文称统一进程大概率会加快,媒体引用几个事实:一是有美国智库对赖清德的批评,说他是冒进型领导人,并且提到"渐进式统一",这是相对少见的说法;二是有CNN报道台北市长林佳龙在纽约时邀请美国人来参加活动但最终没人在场。这些细节被拼起来就成了结论-赖清德在国外拉外援的效果不理想,没人愿意搭理他。

过去二十年,美国在印太地区策略中确实把台湾问题当作一个牵制对手的工具之一。近年来区域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大陆综合实力提升,解放军在台海地区的行动能力-所谓区域拒止、反介入的能力,已经对军事平衡造成影响。少数美国媒体和分析人士向美国领导层发出警告称,介入台湾问题需要极大的谨慎,有人认为美国与台关系处理不当可能被推向危险边缘,特朗普访媾时与中国方面的互动以及在某些场合避免直接提到台湾的做法等事例被拿来说明实际外交往往以谨慎为主。

把林佳龙在纽约碰到的状况当作一个符号,很多评论觉得这表现出台湾想要得到国际支撑比较难。更大的现实是,国际社会处理同中国的关系的时候,常常会把中国的市场和影响算作重要因素,挑选避开那些可能会对中国核心利益产生刺激的办法,"一中"或者类似的观点,在国外更容易被多数国家真正实行。

面对这样的局面,台湾的未来好像就在两条路上:一条路是顺着区域力量变化的方向走,在某种框架下和大陆整合起来;另一条路则是继续坚持独立立场,并且找外援来维持现状。如果一直对抗下去而且外界帮忙不多的话,这种对立带来的风险会更大一些,甚至有些时候会让对方使出更狠的办法。在历史与现实当中做选择的时候,每种情况都有风险成本存在在里面,这需要整个社会好好讨论一下才行。

国民党现在内部安排和对外说法还处于调整期,郑丽文想在党内不同力量间找到个共同点来维持团结争取更多支持,在党里有公开追求统一的声音也有强调选举现实审慎处理敏感问题的主张,外界对党未来路线的关注也没消失过,什么时候提出终极目标用什么步骤推进都是接下来要关注的重点,说到底这些方向决定都会影响到岛内政治走向,最后拍板做选择的人还是台湾民众。社会面对这些问题得冷静看事实算风险再理性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