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多"吸"一点儿金子,村子里的井越来越多、越打越深,泵换得更大,活性炭换成了吸附能力更强的高标准炭。"抽水吸金"似乎成了一场地下的"军备竞赛",也带火了一整条生意链。
新京报记者走访周边地区一家水泵店时发现,店老板一听来的是"清河沿村村民",便笑着表示明白来意,"选金的。"另一名水泵店老板表示,村民们需要的都是大流量的水泵,"水压越大,抽金子越多。"
随着水泵一趟趟运进村,钻机的轰鸣声也变得频繁。
一位打井队负责人表示,清河沿村里的井深从五十多米到一百四五十米不等,多数为八九十米深。他们打井按米收费,现在每米一百多元,为了"抽水吸金"打井的口径比普通农户的吃水井要粗一些。
当被问及在村中打井是否向水务部门备案时,他表示自己有打井资质,但一年干那么多活,"老百姓打吃水井哪天天报备?"
这位负责人坦言,大家心里都明白清河沿村打的不是吃水井。至于清河沿村为何有那么多井,在他看来,问题在于监管不严。他认为,如果相关部门严惩擅自打井,村民就"消停了"。

在清河沿村及周边村庄的电线杆上,随处可见打井的广告。 新京报记者 李聪 摄
随着"吸金"人群增多,卖活性炭的生意也有了竞争。
一位卖活性炭的商人告诉新京报记者,他干了四五年,往清河沿村卖活性炭的不止一家。
他介绍称,自己曾在村里做过试验,比较过不同原料活性炭的吸金效果,"清河沿村现在都用杏核炭,不用椰壳炭,都是当时试出来的。"他说,村民一般一到三个月更换一次活性炭,周期长短取决于各家工艺,有人一个月就能"出一次金"。
并非所有清河沿村村民都在"抽水吸金",但整个村庄都在承受缺水的"代价"。
由于是全天24小时不间断抽水,"抽水吸金"的耗水量巨大。清河沿村村民张浩翔表示,正常村民家中大多使用小型水泵,每小时抽水5吨左右。而"抽水吸金"的村民用的水泵功率更大,以每小时抽水量约为15吨的水泵为例,一台水泵一天就能抽水360吨,三个月下来就能抽取三万吨地下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