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出事 少林寺卷入风波中!戒牒被注销意味着什么?(2)

2025-07-29 13:24  头条

44年少林生涯

1981年,16岁的安徽颍上少年刘应成离家出走正式在少林寺出家。此时的少林寺没有什么影响力,处于极度衰败的状态。当时寺院仅存十几名僧人,其中9位是年迈老者,日常依靠28亩旱地艰难维持生计。寺院主体建筑在1928年军阀石友三焚毁后尚未恢复,仅残存少数破损佛堂,法堂、钟楼、鼓楼等重要建筑均成废墟。

1928年的焚寺事件使少林寺主体建筑化为焦土,此后的战乱与社会动荡更让寺院长期失修。尤其文革期间,宗教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僧人甚至不敢公开诵经,导致寺院传承濒临断绝。1981年的少林寺既无游客香火,也无武术传承体系,仅剩的僧团在行正长老带领下艰难守护最后香火。彼时行正长老已双目失明,寺院管理更显困顿。

如此破败之下,整个少林寺香火冷清,既无宗教活动声势,也缺乏文化影响力,完全不见千年古刹应有的庄严气象。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师,原本以为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只是一时冲动,但看到他对佛学经文已有所理解,便收下了他,法名"永信",认为刘应成"佛缘未泯"。

进入少林寺以后,刘应成再没用过真名,从此以释永信开启了一段"传奇生涯"。当时寺院生活清苦,释永信和十几名僧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肩挑重担,生活清贫,被释永信视之为修行。清贫的修行生活,未能掩盖住释永信超凡的商业头脑,少林寺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繁荣。

释永信聪明、踏实能干,迅速赢得方丈释行正的赏识和信任,并委派他游历四方,江西云居山、安徽九华山以及北京广济寺等多家寺院都留下了释永信的足迹。通过学习佛法和互动交流,让释永信见识大增,开始对少林寺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游学归来后,释永信顺利进入少林寺的"核心"管理层--民主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