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通告全球,拒绝中国来保乌克兰安全,普京下令,接着打

2025-08-24 09:08  头条

要不要让中国来做担保人。

泽连斯基那边斩钉截铁,说"不行";普京这边呢,态度更硬,直接撂下话:不让中国来,那和平就没必要谈了。

一场关乎千万人生死的谈判,最后竟然杠在了"谁来当裁判"这个问题上。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这位从不按常理出牌的"交易大师",又开始搅动风云。他先是跟泽连斯基和一帮欧洲领导人开了个会,商量着怎么给这场打了三年多的仗画上句号。可会议开到一半,特朗普突然离场了40分钟,干嘛去了?跟普京打电话去了。

这通电话的内容,后来被媒体捅了出来,信息量巨大。普京说,他愿意跟泽连斯基"面对面"谈,但有个条件,地点得在莫斯科。

这话一传到基辅,泽连斯基的脸估计都绿了。他在第二天晚上就公开回应,话说得非常决绝:"乌克兰的总统,绝不会在敌人的首都进行谈判。" 这话说得在理,去莫斯科谈判,政治上象征着"上门求和",安全上更是把自己的命交到对手手上,这赌注太大了,谁也不敢下。

泽连斯基的拒绝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普京当然也知道他会拒绝。那他为什么还要提这个建议?这其实是一种高明的谈判施压。 普京的目的不是真的想在克里姆林宫招待泽连斯基,是要制造一个"我已经拿出诚意,是对方不配合"的舆论形象。你看,我都愿意谈了,是你自己不来。这样一来,他在道义上就先站住了脚。

果然,莫斯科方案被否后,新的选项浮出水面--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这个地方选得就更讲究了。对乌克兰人来说,布达佩斯是个伤心地。1994年,就是在这里,乌克兰签下了《布达佩斯安全备忘录》,亲手销毁了所有核武器,换来了美、英、俄三国的安全"保证"。结果呢?这个保证成了一张废纸。2014年克里米亚没了,2022年战火烧遍全国,当年的担保国,一个成了对手,两个袖手旁观。让泽连斯基重回布达佩斯,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讽刺。

但对普京来说,布达佩斯是个好地方。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是他在欧洲为数不多的朋友,更关键的是,匈牙利正在着手退出国际刑事法院(。这意味着,那张让普京头疼的"通缉令",在布达佩斯可能会暂时失效。这为他亲自出场扫清了最大的法律障碍。

地点的问题看似要解决了,可真正的矛盾才刚刚开始。就在大家以为谈判终于要走上正轨时,普京通过特朗普,又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西方的保证我信不过,要谈可以,必须让中国也来做担保国。"

普京为什么非要拉上中国?

第一,这是为了平衡力量。 特朗普提出的担保方案,是"北约模式",也就是说,未来的担保国大部分都会是西方国家。在普京看来,让一群"老对手"来保证自己的安全,这简直是笑话。他需要一个分量足够、立场又相对中立的大国坐镇,来制衡西方的力量。放眼全球,只有中国符合这个条件。

第二,中国能给协议"兜底"。 经历了几十年的打交道,俄罗斯对西方的"契约精神"已经彻底失望了。今天签的协议,明天就可能因为换了个总统而撕毁。但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外交政策以稳定和信誉著称。普京相信,有中国参与的协议,才算得上是真正牢靠的。

第三,这是一种政治信号。 拉中国入局,普京等于在向全世界宣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背后站着的是一个同样强大的全球性力量。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加他在谈判桌上的筹码和底气。

说白了,普京不是在给中国送一个"香饽饽",他是在巧妙地利用中国的国际声望,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谈判格局。

俄罗斯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可泽连斯基那边却不买账。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拒绝了中国成为乌克兰的安全担保国。

他给出的理由有两条。第一,在冲突初期,中国没有出手制止战争。第二,他声称中国在冲突期间向俄罗斯提供了无人机支持。

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在呼吁和平,劝和促谈,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而且中国也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至今还在进口乌克兰的粮食。至于无人机,中国对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有严格的管控,泽连斯基拿商业市场上的一些行为来指责一个国家,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那么,泽连斯基拒绝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战。 他知道中国在普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所以他偏偏要在这个问题上拿捏一下,向俄罗斯施压:你看,你最看重的这张牌,主动权可是在我手里。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泽连斯基想要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中立的"调停者",是一个坚定的"保护者"。 他内心最渴望的,依然是把自己和西方,尤其是美国,进行深度捆绑。他理想中的安全保障,是"以色列模式",也就是由美国提供单方面的、钢铁般的军事承诺。让中国这样一个不结盟、不搞对抗的大国进来,反而会稀释美国的主导作用,这不符合他的核心利益。

他这么做,也是在向西方盟友"表忠心"。通过公开拒绝中国,他等于在告诉华盛顿和布鲁塞尔:我跟你们才是一条心,我不会有任何动摇。

于是,这个死结就形成了。普京说,没有中国,免谈。 泽连斯基说,有中国,不行。 双方都把"中国"当成了一张牌,一张否决牌,谈判还没开始,就已经陷入了僵局。

那么,我们中国自己是什么态度呢?其实,中国早就表明了立场。

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就这个问题提问。发言人毛宁的回应滴水不漏:"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致力于和平,但我们有自己的方式。至于当"担保国"这种假设性问题,我们不参与。这话说得非常明智。

为什么中国不太可能主动去当这个担保国?因为这个角色,权利不大,责任和风险却高得吓人。 成为安全担保国,就意味着如果乌克兰未来再遭到攻击,中国在法理上有出兵保护的义务。这与我们一贯奉行的"不干涉内政"原则是相悖的。中国在处理国际争端时,更倾向于做"斡旋者"和"建设者",而不是"担保人"。比如之前在伊朗和沙特之间牵线搭桥,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主持六方会谈,我们都是在幕后推动,创造对话条件,而不是把自己直接绑上某一方的战车。

现在的情况就是,两个主角在舞台上为了"请不请中国"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而中国作为被讨论的中心,其实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和克制,在台下冷静地看着。

说到底,泽连斯基拒绝中国,不是中国的损失,反而是他自己的战略短视。 他亲手关上了一扇本可以通往和平的、更多可能性的窗户。他选择了一条道走到黑,把自己完全押宝在西方的承诺上。但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大国的承诺,有时并不可靠。

普京的态度则揭示了当今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他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中国的参与和背书,任何关于世界秩序的重大安排都是不完整、不稳定的。

这场围绕"担保国"身份的拉锯战,本质上是俄乌双方,乃至背后的大国,对未来世界秩序主导权的一场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