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比,歼-16是一款多用途战斗机,具备较强的打击能力和较高的可靠性,适用于多种作战任务,包括空中优势、地面打击、反舰以及对敌防空系统的压制等。
作为一种综合性战斗机,歼-16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且能够在更多的作战环境中投入使用,因此它的数量需求远远超过歼-20。
从战略角度来看,中国空军的作战需求,并不局限于高技术含量的隐形战斗机,更多的是需要在常规空战、对地打击以及综合作战中保持灵活多变的战术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歼-16的"全能型"特性使其成为空军的主力机型,而歼-20则作为战略预备队的核心力量,针对特定作战目标进行部署。
除了成本和战略需求外,歼-20的生产技术和后勤保障能力,也是制约其大规模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歼-20的复杂设计与高精度制造要求,使其生产线的建设和维护难度较大,且所需的高精度设备和先进材料的采购、加工过程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目前,中国在航空工业方面的技术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歼-20采用大量的先进隐身涂层材料和特殊合金,这些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支持和产业链协作。
因此,歼-20的生产周期长,难以实现快速扩张。与此同时,歼-20的维护和后勤保障也要求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支持,这对空军的保障体系提出较高的要求。
而歼-16的生产和维护相对较为简单,其技术要求虽较高,但整体上更加成熟和可靠。
歼-16的后勤保障体系已较为完备,零部件的生产和替换周期短,空军对其维修和保障能力也有着较为充足的经验。因此,歼-16在数量上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满足空军的作战需求。
最后,歼-20与歼-16并非完全替代的关系,它们在中国空军作战体系中具备高度的互补性。歼-20的隐身性能使其能够承担更为特殊和高风险的任务,而歼-16则为常规作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两者的互补性为中国空军提供更为全面的作战能力,使中国空军能够在不同战斗环境中灵活调整战术和兵力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