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0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5.3%。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4355元,增长3.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4%。
今年以来,消费市场正发生结构性转变。一面是以茅台为代表的传统消费持续低迷;一面是新消费一再创新高,苏超、小米Yu7、Labubu、哪吒2等消费爆品层出不穷。在市场人士看来,新消费值得更多挖掘空间。
中信建投宏观首席分析师周君芝表示,新消费不拘泥于某个行业,即包括传统消费内容的创新形态,也涵盖科技进步、模式创新等带来的全新消费内容。消费群体更加年轻化,以90后、Z世代为代表,追求消费过程中的情绪价值,包括悦己、治愈、猎奇、体验、陪伴、社交等,而非单纯实用主义。
"新消费是结构性景气的赛道,成长性与抗周期属性强。从国际经验来看,它本质上是逆周期的,在经济下行期显得尤为稀缺。"周君芝说,当前除已火热出圈的品类之外,可按照产品力、品牌力、创新力、情绪价值等新消费的特点,积极挖掘有破圈可能性的新消费投资机遇。
"品质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重要,相比于价格优势,企业的优质供给和一个消费品的产品力成为了更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德邦证券宏观团队负责人张浩表示,在消费领域,供给创造需求的案例真实存在。相比于传统的需求侧政策刺激,供给侧革新带来的消费创造可能更具有生命力和持续性。
社融增量超22万亿元
7月14日,央行公布2025年上半年金融数据。总体来看,金融总量保持合理增长,主要指标增速略有回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
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比上月高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月高2.3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规模方面,存量4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9%;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20万亿元,同比多增9008亿元;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83万亿元,同比多增4.74万亿元。
"6月新增信贷和新增社融均实现同比多增,好于市场预期。"王青分析称,这背后的原因包括:5月降息降准落地,6月央行持续实施中期流动性净投放,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行,信贷可获得性改善。此外,政府债券处于发行高峰期,也拉动了社融数据的走高。
国泰海通证券宏观团队表示,6月金融数据总量超预期的背后,是以下三条线索的综合体现:一是化债政策下企业流动性明显好转;二是汇率升值预期下企业结汇意愿强烈;三是居民缩表程度有所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