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的“绿色围脖”织好了,用了哪些“神器”?(5)

2024-12-05 10:57  央视新闻

和田地区于田县,2014年时全年风沙天数为225天,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里满目被风沙侵袭过的荒凉;2024年,已是处处绿意铺陈在大漠黄沙之中。

在与风沙天气作斗争的过程中,坚守在这里的老百姓研究出了"于田治沙模式",用梯田的方式种植出了梭梭、红柳等植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当地治理沙化土地72.95万亩,全年风沙天数减少到了203天。老百姓说的"一天三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现状在逐渐好转。

十年来,新疆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736万亩,各族群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铺设了50.52万亩草方格,累计开展人工造林1725.48万亩,植树20亿株,这些树如果按1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近50圈。

卫星云图上的绿色变化,是人们治沙的"功勋章"。

治一片沙漠,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新疆于田县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相结合,发展肉苁蓉相关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肉苁蓉俗称"大芸",作为寄生植物,主要寄生在梭梭或红柳根部,每年春秋两季可采挖,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种植肉苁蓉让村民可以季节性务工,腰包鼓了。同时,梭梭、红柳有利于防止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环境。

于田县希吾勒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希吾勒乡辖区共种植800多亩肉苁蓉,每年的4月和10月为采收期,可带动希吾勒乡季节性就业100余人,每人每天工资100元至200元。

目前,于田县肉苁蓉种植产业发展较快,肉苁蓉种植面积高达21万亩,2024年总产量预计达5万吨左右。

除了特色种植,还有特色养殖、沙漠旅游……新疆各地加大对沙产业的探索。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柯牙附近的一处果园,曾经是一片荒漠戈壁,经过当地几代人的努力建设,现在已经变成了万亩果园,当家产品就是阿克苏"冰糖心"苹果。2024年,阿克苏地区苹果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产值预计超过40亿元。

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的一个平原水库,养殖户陈淮养起了螃蟹,"沙漠里的水,矿物质元素比较丰富,所以我们综合利用,把螃蟹养起来,还能带动当地水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就业。"在新疆养"海鲜",早已不是新鲜事。

世界上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流域的沙雅原始胡杨林景区,涵养着470万亩全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胡杨林。得益于沙漠公路的开通,近十年来这里游客的人数已经增长了10倍。

"锁边"固沙并不是终点,如何巩固成果,从根本上遏制住黄沙的蔓延,是推进治沙工作的长远目标。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我们一代接着一代干,终将筑牢"绿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