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美国国内,尤其是农业州感到如鲠在喉的是,阿根廷政府借着米莱倡导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大幅取消了大豆等农产品的出口税。
这一本为刺激本国出口的政策,却在国际市场上立竿见影地产生了"神助攻"效果:价格更具竞争力的阿根廷大豆,迅速填补了中国买家因贸易摩擦而减少采购美国大豆所留下的市场空白。
这一场景充满了戏剧性:美国纳税人提供的援助,间接助长了阿根廷农产品与美国农民竞争,并抢走了原本可能流向美国的中国订单。
美国豆农的抱怨和华盛顿内部传来的批评声,恰恰证明了阿根廷这一手"借力打力"玩得有多么纯熟。
阿根廷的"骑墙"策略,不仅源于其经济上的求生本能,更植根于其复杂的国内政治结构。美国的算盘打得再响,也未必能完全如愿。
一个关键的现实在于,在阿根廷,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开采合同,其决定权并非总统一人独揽,而是牢牢掌握在资源所在地的立法者和地方省长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