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军事界陷入一场关于中国歼 - 36 战斗机的深度焦虑。多家权威媒体在对比分析歼 - 36 与 B-21 的作战半径、火力配置和机动战术之后,得出惊人结论:这款尚未正式服役的六代机,将彻底改写美国战略轰炸机的生存法则,成为 B-21"突袭者" 的头号天敌。

一、技术代差:B-21 的隐身神话遭遇降维打击
作为美国下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B-21"突袭者" 确实代表了当前航空技术的巅峰。其飞翼式布局、全向隐身涂层和开放式架构设计,使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降至 0.001 平方米以下,理论上可穿透任何现役防空体系。然而,这种优势在歼 - 36 面前却显得脆弱不堪。
歼 - 36 采用的三发动力系统和全无尾气动布局,不仅实现了 "全向隐身",更将 RCS 进一步压缩至 0.0001 平方米 -- 相当于人类手指甲盖的大小。其搭载的量子雷达和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可实现 360 度无死角探测,即使 B-21 在 1000 公里外巡航,也难以遁形。更致命的是,歼 - 36 的主弹舱可携带射程 1000 公里的霹雳 - 21 超远程导弹,这种 "防区外猎杀" 能力,让 B-21 尚未进入攻击阵位就已身处险境。

二、体系碾压:从单机对抗到全域拦截的革命
美国原本设想通过 B-21 的隐身优势,配合 F-35 和无人机群实施 "穿透性打击"。但歼 - 36 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战略构想。
- 超视距拦截网络
歼 - 36 的作战半径超过 4000 公里,配合空中加油机可在西太平洋空域持续巡航 2 小时以上。其搭载的 PL-15E 导弹射程达 145 公里,而改进型 PL-17 射程更是突破 400 公里,形成多层拦截网。相比之下,B-21 配备的 "流星" 导弹射程仅 150 公里,且末段推力不足,难以应对高速机动目标。 - 多维度协同作战
歼 - 36 并非单打独斗。其通过数据链与空警 - 3000 预警机、无侦 - 10 隐身无人机组网,可实时共享战场信息,实现 "A 射 B 导" 战术。例如,预警机发现 B-21 后,歼 - 36 可在 400 公里外发射导弹,由无人机引导攻击,自身则保持静默规避反制。这种体系化作战,让 B-21 的隐身优势荡然无存。 - 电子战与 AI 赋能
歼 - 36 的综合电子战系统可对 B-21 的雷达和通信实施压制,而其搭载的人工智能系统能自主识别威胁并优化战术。例如,在模拟对抗中,歼 - 36 的雷达成功锁定 300 公里外的 F-22,而 F-22 的雷达却未能发现歼 - 36。这种信息不对称,使 B-21 在对抗中完全处于被动。

三、战略困局:美国的应对之策与现实困境
面对歼 - 36 的威胁,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升级和战术调整挽回颓势,但成效有限。
- B-21 的尴尬转型
美国曾计划为 B-21 加装远程空空导弹,使其具备有限空战能力。但 B-21 的亚音速飞行特性(最大速度 0.95 马赫)和笨拙的机动性能,使其在面对歼 - 36 的超音速巡航(2.5 马赫以上)和超机动能力时毫无胜算。正如美国《1945》网站所言:"让轰炸机与战斗机空战,无异于让大象与猎豹搏斗。" - 六代机研发的滞后
美国下一代六代机 F-47 至今仍停留在设计阶段,而歼 - 36 已进入密集试飞阶段,预计 2028 年即可小批量服役。这种代差意味着,在未来十年内,美国将不得不面对中国六代机的技术压制。 - 成本与数量的制约
B-21 的单机成本预计超过 7 亿美元,且维护复杂,美国计划仅采购 100 架。而歼 - 36 凭借模块化设计和规模化生产,成本可控制在 5 亿美元以内,未来部署数量有望达到 200 架以上。这种数量优势,将彻底改变西太平洋的空中力量平衡。

四、未来战场:规则改写与战略重构
歼 - 36 的出现,标志着空战进入 "超视距猎杀" 与 "体系化压制" 的新时代。其带来的战略影响体现在:
- 反介入 / 区域拒止能力的跃升
歼 - 36 可在第一岛链外 1000 公里建立空中屏障,将美国轰炸机和航母战斗群拒止在有效打击范围之外。这种能力,使美国对台海和南海的军事干预成本急剧上升。 - 核威慑格局的重塑
歼 - 36 具备核打击能力,可携带 4 吨级高超音速核弹,配合轰 - 20 形成 "空基核威慑双支柱"。这使得中国在三位一体核力量中,首次具备对美国本土实施快速核反击的能力。 - 技术标准的主导权争夺
歼 - 36 的三发设计、激光武器搭载和 AI 协同作战,正在定义六代机的技术标准。美国若不能迎头赶上,将丧失未来空战规则的制定权。

结语
歼 - 36 与 B-21 的对抗,本质上是两种军事理念的碰撞。美国试图通过隐身和远程打击维持霸权,而中国则以体系化创新和技术跨越重塑战场规则。当 B-21 还在为突破传统防空网绞尽脑汁时,歼 - 36 已用超视距拦截、电子压制和 AI 赋能,开启了六代机空战的新纪元。这场尚未发生的较量,或许早已在技术代差和战略布局中注定了结局 --B-21 的噩梦,正是中国航空工业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