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形势在短时间内发生着改变,有一次在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上碰面时,把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四国防长的立场集中到一份联合声明上,表面上这份声明强调维护地区秩序、遵守国际法及航行自由,并且表示对南海与东海局势感到担忧,不过它的真实意义可绝非如此简单。

四国在声明中点名中国东海和南海的行为,警告反对任何以武力或者胁迫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做法,还提到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裁决对相关方仍然有效,这些说法显示声明不只是原则性表态,在实质上质疑中国的主权立场,并且想把南海问题变成四国合作的话题。
菲律宾在这一场博弈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菲方的做法很明显是想借道域外力量给自己在谈判桌上多增加一些筹码和影响力。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跟菲律宾对接的时候,并不是把南海当作一个单独的争端来处理,而是把它当成更大的战略规划里的一部分,借助加强同菲律宾的安全联系去制约中国在当地的影响范围,在四国联合声明只是一个开始之后又推动机制化合作讨论提议要在印太地区建立某种形式的防务合作理事会使得这些互动能够持续且制度化。
从策略上看这种合作是有明确分配目标的,要在中国不同的海域和议题上形成多条牵制线,在南海消耗注意力和资源的同时还要在东海或者台海面对另一道压力线。美国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有了一些进展,两国共同推动成立了以南海军事及战备合作为重点的"菲律宾特遣队",这会使得演训、情报共享、巡航以及临时部署等更为频繁地发生。久而久之南海由过去的岛礁争端和渔船对峙变成了更大的棋局中重要的一子。
针对这种外部联动,在外交场合,中国已经做出回应。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有关提问时就相关国家拿海洋问题炒作、抹黑中国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坚决反对的态度,并指出东海南海总体上处于平稳状态。中方一再表示,2016年的仲裁案没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该裁决是非法的、无效的,毫无约束力可言,对于想要推进集团政治、制造阵营对抗的人士而言,警告他们不要搞出真正的和平与安全。

只用嘴炮外交抗议肯定是不够的,中国是把话语澄清和力量安排一起干,军事动作上就有比较明显的信号,在2025年11月5日福建舰就在海南三亚入列,这是中国的头号电磁弹射航母,排水量快要达到八万吨,并且可以搭载新的舰载机,一艘这样强大的航母要是进入南海并成为常规性的航母战斗群,远洋投送、海空合作以及威慑能力都会发生非常大的提升。
这种能力上的提升会对区域内各方直接造成影响,对于菲律宾而言,面对可能在近海活动的航母战斗群,常规海军力量或域外声明都显得更难应对。而对于四国构建起的多方机制来说,任何依赖有限舰队与声明维持压力的方式,在真正有航母战斗群常态化存在的时候,带来的战略成本都会更高。

四国的合作模式可以是"多国-多海域-统一战线",通过联合声明、建立对话机制、互访和联合演习等方式,他们试图将分散的关注点整合成一种常态化的合作框架。南海被选作切入点,之后再向更宽的印太战略方向发展。菲律宾在这个布局里充当前沿桥头堡的角色,用以把域外势力带入中国近海的战略圈中去,在舆论方面,三国加上美国也在努力地将中国塑造成破坏地区稳定的主力力量,从而在一些邻国当中营造出某种认知上的共识感来。
长期博弈的可能性在增大,四国要是把南海议题制度化,并且维持高频率的互动和部署情况,那么南海就不再是偶发性摩擦了,而是变成了一种长期制衡机制。反过来讲,中国若能把福建舰这样航母以及随之而来的远海保障力量真正落地,在这种情况下南海的战略版图也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区域就会进入一种"此消彼长"的新态势当中,更多的会是长期对峙而非短期冲突。

看这场比赛的时候有几个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各个争议岛礁的活动情况,巡航频次、维修建设以及前线驻扎等情况。第二则是四国在南海机制上怎么推进制度性合作,有没有固定的联络渠道或者定期演训计划还有情报交换机制等等。第三是中国海军实际部署和能力展示,在这方面尤其关注航母的存在及其远海补给能力和相关舰机配合使用的情况。第四就是东盟国家如何应对以及态度变化,他们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地区的走向方向。
各方承担的成本也不一样。周边国家要平衡好主权诉求、经济利益、安全压力以及对外合作的关系会更难,开放的经济联系和安全依赖并存,决策难度提高。域外国家如果光靠声明、演习加一点军事存在就不管了,并不了解当地的现实政治情况、生态影响还有经济关系网,在当地的实际效果也许不会像想象中那么理想,还得付出昂贵代价。

从更远的未来十年看,谁能在海上保持制空权、航道主动权,谁就能在制度化合作与力量投射上占据优势。南海已由过去的局部对峙转变为海上大国博弈的一个前沿阵地,各方都在为更有利的长期位置做准备,竞争性明显上升。
给出一些能参考的处理方向,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各方都要保持理性与克制,在解决争端的时候多做一些事实层面的交流和调解工作,不要把问题简单地政治化或者军事化看待。区域内的国家尤其是东盟成员要在主权、安全以及经济利益之间寻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域外的力量参与进来时也要更加熟悉当地的政局状况还有各种经济上的联系情况,不能盲目地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来行事从而带来更大的损失代价。总的来看形势的发展需要大家通过更多的事实对话及透明的动作去降低误解的风险程度。
呼吁各方保持交流渠道,尊重彼此不同的立场,把具体问题放在专业和现实的轨道上解决。只要大家在相互尊重、互利的基础上行动,区域稳定才更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