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竟成了永别!
2023年7月,大连一对50多岁的夫妻在南方旅游时突发意外,从身体不适到不幸离世仅不到12小时。尸检报告显示,热射病并发多器官衰竭是直接死因。
更令人痛心的是,他们原本有三次机会可以避免悲剧发生,如果早知道这些夏季旅游的"保命法则"。
死亡12小时:复盘三个致命疏忽
上午9点,忽略早期预警信号,丈夫曾抱怨"头晕恶心",误以为是晕车,实际已出现热衰竭前兆,体温38.2℃(未测),心率115次/分(正常<100),尿量减少(4小时未排尿)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研究显示:90%的热射病患者曾将早期症状误判为"小毛病",中午12点,错误应对方式
选择在空调车内"休息",而非及时就医,饮用大量冰镇饮料(加重电解质紊乱),服用退烧药(掩盖体温异常),实验数据,密闭车内温度10分钟可升高15℃,即使开着空调
下午4点,错过黄金抢救期,昏迷后才送医,核心体温已达41.7℃,血液检查显示,血钠128mmol/L(严重低钠),肌酐320μmol/L(急性肾损伤),D-二聚体>5000μg/L(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北京协和医院ICU数据,核心体温超过40℃持续2小时,死亡率达63%
夏季旅游的六大"隐形杀手"
高湿度环境(比高温更危险),湿度>70%时,汗液无法蒸发,体感温度比实际高5-8℃,案例,2022年广州马拉松,湿度85%导致11人热射病
突然的温度变化,空调房(25℃)→户外(38℃)→车内(45℃),血管反复收缩扩张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血压骤升骤降
不恰当的补水方式,一次性喝500ml以上水→稀释性低钠血症,只喝矿泉水不补电解质→肌肉痉挛,科学补水法,每小时200ml含0.1%盐分的水
某些药物的推波助澜,利尿剂(加重脱水),抗抑郁药(干扰体温调节),部分降压药(影响外周循环)
迷彩色系的服装选择,深色衣物吸热量是浅色的2倍,合成纤维透气性比纯棉低60%, "来都来了"的旅游心态,勉强完成高强度行程,忽视身体发出的休息信号
三类人最易中招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血管调节能力差,糖尿病患者汗腺功能受损,体脂率高的人群,脂肪就像"保温层",散热效率降低30%
长期室内工作者,缺乏热适应训练,突然暴露高温更危险,中国疾控中心统计,这三类人占热相关疾病死亡的76%
旅行保命清单
随身必备,电子体温计(测量耳温更准),口服补液盐(比运动饮料更科学),冷却喷雾(快速物理降温)
手机设置,天气APP查看湿球温度(比气温更有参考价值),紧急联系人快捷键,医疗救援定位共享
住宿选择,优先选有医务室的酒店,确认房间空调性能,避免顶层或西晒房间
古人智慧:没有空调如何防暑
《本草纲目》记载,西瓜翠衣煮水(天然电解质水),佩兰香囊(芳香化湿),故宫建筑智慧,空心墙体+水循环系统,屋檐角度精确遮阳
民间经验,湿毛巾包裹手腕降温,绿豆甘草汤预防中暑
急救四步法(必学)
转移,立即到阴凉处,脱衣,解开紧身衣物,降温,冰敷大动脉处(颈/腋/腹股沟),补水,意识清醒时少量多次喝淡盐水
热射病是内科急症,降温速度决定生存率,特别提醒,这些症状立即就医,体温>39℃持续30分钟,出现意识模糊或抽搐,无尿超过6小时,呕出咖啡样物质(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