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专家:印度对华回暖是务实之举,大规模冲突仍迫在眉睫!(3)

2025-08-21 13:24  网易

军事决策者的行动依据,是那些虽不确定但具备合理可能性的情况。我们有时会倾向于断然否定未来6至10年间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中印冲突,这种思维定式亟需重新审视--尤其是考虑到近期全球各地爆发的冲突,无一不大大超出了世人的预料。

四、新兴全球秩序中的印度威慑策略:发现局限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这种基于平衡的威慑策略对印度助益颇大,因为它契合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国正在发展但实力尚弱,美国单极霸权地位仍在强化,和平红利推动全球化迅速发展,这使经济高速发展几乎成为国际体系中所有国家的必要条件。

然而,过去几年间,这套以平衡为核心的策略正遭遇严峻考验,因为它所适配的世界已然改变--中国的战略与军事崛起、美国在相对衰落中发生的国内政治剧变、全球范围内领土修正主义的卷土重来,以及以规则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秩序的碎片化,共同促成了这一变化。

这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没有理由理会印度有关"劝止"与克制行为的呼吁。究其原因,印度以与外部势力结盟为筹码的战略威慑力正持续减弱,而中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使其在多线(东线、西线)军事需求的满足上有了更大空间。就目前来看,遗憾的是,印度在制造业实力与军事升级方面的现有发展路径及增长速度,均不足以改变这一持续演变的平衡格局。印度未来的策略虽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环境与外交手段,但构建更坚实的军事物质基础,已变得相当紧迫。

为此,印度陆军参谋长今年3月直言不讳地表示,"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已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以不同方式行事,这意味着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如今,加强安全需要重新构想。"

五、印度还能做些什么?

因此,有充分理由认为,当前所需要的并非对现有政策进行小修小补,而是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构想。这要求印度必须直面根本问题:在未来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如何适应中国的崛起?或者,印度完全可以选择规避不必要的麻烦,进一步致力于与中国达成尊重印度核心利益的共识。

然而,鉴于中国始终对印度的潜在实力保持警惕,且会伺机利用其眼中印度显露的弱点所带来的机遇,这一策略将极具风险。因此,印度别无选择,只能弥补与中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实力差距,只为维系当前这种不算理想但也不算糟糕的平衡。唯有当印度真正认清这一挑战的严峻程度,才会最终采取行动--推进第二代经济改革以释放本国制造业潜力,并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5%。

自2024年10月以来,中印双边关系出现的缓和态势值得肯定。这不仅减少了印度的损失,短期内还增强了印方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灵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边境局势。然而,这种缓和充其量只是一段喘息之机--直到下一场危机爆发。中国近期的一系列决策,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2024年10月中印缓和协议达成仅一个月后,中国便宣布修建大型水坝,实施出口管制以对印度进行"技术封锁",又在2025年5月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与战略援助--这些举措充分表明,当前的关系缓和并未改变中国对印度作为"长期战略威胁"的基本判断。

当前中印关系的缓和态势,若说有什么价值,那便是印度应借此机会,在未来10年里以跨党派协同的系统性方式筑牢军事与经济实力的根基,同时清醒把握长期挑战的规模与强度。印度战略界需摒弃那些关于中国"经济疲软""战略扩张过度及由此引发的懊悔""需要与印度保持稳定关系"的陈词滥调,避免这些论调削弱国内的战略共识,以及对基于清醒认知的自我强化政策的承诺。这种实力建设并非为了主动寻求与崛起的中国发生军事冲突,而是为了进一步缩小实力差距,从而维护印度的战略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