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印媒
印度与西方分析人士在解读印度对华威慑策略时看法不尽相同。西方分析者往往认为印度在对华威慑上存在明显短板,他们对于印度在弥补这些短板时表现出的迟缓与懈怠颇感不解。他们注意到,中印力量对比正越来越向中国倾斜,因此期望印度能通过制定合理的国防政策、加强与美国合作来缩小这一差距。在他们眼中,印度所面临的"中国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其实是明摆着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印度分析人士和退役军方人员也持类似观点,觉得军事问题终究得靠军事手段来解决。
一、印度的威慑--理论层面
然而,印度主流分析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却有所不同,显得更为灵活。在这一派看来,印度针对威慑问题采取基于平衡的应对方式(equilibrium-based approach)是恰当的。简而言之,印度应对中国强势行为的政策工具箱是全面多元、多管齐下的,涵盖政治、双边外交、地缘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20世纪50年代的情况便是如此--当时,印度结合地缘政治机遇,采取了调和、对抗相结合的复合策略。可以说,印度自冷战结束以来也一直延续着这一对华思路。自始至终,军事力量所发挥的作用都低于常规预期。
换言之,经典威慑策略将军事层面置于优先地位,而印度的传统思路在考量威慑问题时,向来以政治视角为首要出发点。这意味着印度并不将威慑看作是对地形、组织、作战计划、心理意志等要素的简单罗列与量化计算,而是视其为政治共识、地缘政治态势、中国在经济与军事领域的制约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会抑制中方的强势主动行为。此外,印度所倾向的威慑方式还与印度政府对华战略的核心逻辑紧密相连,即与中方达成更公平且能体现相互关切的政治共识。
这种差异以及印度的威慑方式,是理解当前印度对华战略困境的关键所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印度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印关系解冻,以避免高风险对抗和局势升级。但印方发现,中国不但没有对等回应,反而利用这种缓和态势对印度施加更多战略代价与限制。2024年10月达成的协议本应缓和紧张局势,并为中印双方提供更大的地缘政治灵活性。然而,中方后续行动表明,这从来就不在他们的考量范围内。
中国近期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广泛的军事、外交支持,针对孟加拉国的相应举措也日益增加,这无疑证实了印度长期以来的疑虑--中国正试图将印度围堵在南亚次大陆,以增强印度对中国的战略脆弱性。这使印度面临第二重困境:南亚域内更加紧迫的小规模安全威胁不断涌现,在这一情况下,印度如何持续聚焦中国这一"长期战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