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峡那边刚刚拉起了"军事任务"的警戒线,而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大型侦察无人机在北九州机场返航时却翻车了,两相对比,高下立判。大连海事局发布航行警报,从23日起,渤海海峡、黄海北部进入为期14天的军事任务期。不是走形式的演习,而是任务化的部署:禁航区坐标清楚了,渔船绕开、商船绕行,节奏紧凑、目标明确,实战性很强。

日本国土交通省通报称:海保厅的一架"海上卫士"大型无人机在北九州机场降落时,螺旋桨等重要部位与跑道发生擦碰,机体受损、零部件散落,导致跑道关闭40分钟,3架民航航班延误,旅客滞留。事件被认定为重大事故,运输安全委员会介入调查。这是该型机引进以来第一次公开的重大事故,本该撑场面的"尖兵"在自家的地面上就出了丑。
摔的是从美国引进的"海上卫士",航程长、续航力强,表面看是为海上警备、灾害监测、海上治安服务,实际上却是"盯中国",重点就是钓鱼岛及其周边地区。从四月份开始就经常出现在有关海域,对中国海警船进行绕圈侦察;八月十九日又宣布要常态化使用,名义上说是空中警戒,实际上是为了建立对华全天候、全方位的监视,还接入了海上自卫队和巡逻机的数据链,企图实现海空一体的监视。
中日关系紧张,渤海海峡、黄海北部进入任务阶段,但是日本的监视"王牌"在基本起降环节就失败了。日方对于事故之前的具体任务很含糊其辞,航线、目标都不公布;外界有猜测,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技术原因也没有得出结论,调查还在继续进行中,情绪不能代替事实。

即使不去推测任务路线,此次事故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大。长航时平台对于疲劳管理、冗余设计、系统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复合材料螺旋桨对落地姿态、风切变、跑道状况比较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擦碰、折桨、散件、封跑道的情况。另外,大型无人机和民航共用机场资源,安全界限怎么划分、运行规则怎么具体化、空域怎么协调、出事了由谁负责,既考验技术水平,又考验管理水平。
渤海海峡的"军事任务"与实弹演习不同的是,演习重在练科目、展示能力,任务重在带目标去、贴近实战、应对不确定,威慑是表层,战备部署的意味更重。2016年南海仲裁闹剧发生的时候、2022年佩洛西窜台之后,都是权利和底线需要表明立场的时候。这次在渤海海峡连续14天、全域管控的情况下,已经出现了战备常态化的影子,时间点又与中日关系的波动相吻合。

一边是战略要地任务化管控的真刀真枪,另一边是设备翻车的监视前沿,谁的节奏更稳、体系更完整、风控更可靠,不言而喻。"海上卫士"定位为长航时、远距离、全天候,本该是最省心、最稳妥的。一出事就连锁引发疑问:训练是否到位、维护是否得当、航电和姿态控制是否存在隐患、运行手册是否适应本地环境、民航和警备的空域协调是否留有余地;更关键的是,常态化抵近监视是否是以安全为代价、风险由谁来承担。日本方面把事故等级调高为重大,运输安全委员会介入,某种程度上也是给社会一个交代。
根据海保厅的说法,这家无人机用于海上警备、灾害监测、海洋治安;从过去几个月的轨迹来看,钓鱼岛方向为重中之重,配合舰机构建数据闭环为既定方向。此时正值渤海海峡任务启动之际,日本方面对于任务的具体情况保持沉默,难免让人产生联想。但是事故和任务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目前还没有证据,还需要等待调查报告。

这次也给亚洲的无人化浪潮敲响了警钟,平台到处都是,军警民都吃上了,空域管理、地面保障、应急处置都要同步提高。技术再先进,如果安全红线一松,麻烦就会接二连三地到来。民用机场不能成为军警的试验场,跑道一旦关闭,就会造成实际的延误和成本增加,最终还是要由社会来买单。
把目光投向国内,"军事任务"所传达出的明确信号是:有实力把任务落到实处、把节奏拉长、把区域封锁住、把科目推进到接近实战。海空兵力全域联动、岸基雷达和海上平台协同、远中近火力链条化运用,这些年一直在磨合。两周的任务就是能力的体现,也是意志的表露。演习就是课堂,任务就是战场化,目的是守住底线、稳定态势、立好规矩;不管台海、东海、黄海哪个坐标,这句话都适用。

日本国内也有不少人喜欢说狠话,把"台湾有事"和"日本有事"联系在一起,制造紧张气氛。对此不必在舆论上纠缠:你到敏感地带去试探,我们就把任务做实做稳;你在舆论场中发声,我们就在海空域上划线;你想用无人机进行抵近侦察,我们就在战略要地拉起两周的硬核管控,谁的动作更重,一目了然。
不必把别人的失败大肆渲染,也不用情绪来博取关注。节奏稳,行动硬,边界清,才是最有力量的表达。如果有人把对华监视当作政治秀、把无人机当作万能钥匙,那么风险和代价就会显现出来。中国在主权和安全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任何试探都会收到明确、清晰、可以感知到的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