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选举都变得更公开透明。选民不只看候选人以前做了什么,更在一次次对话中找想法和对未来的计划。现场发言能不能说服大家,是需要比拼的。影像出现在网络,支持率翻倍或下跌,都直接反映竞争结果。
民调数字说明,郝龙斌没能打动更多人。5%是最低数字,这反映出缺乏现场交流带来的直观影响。
年轻候选人的做法则不同,他们直接在平台发声,线下线上都活跃。普通党员更容易跟上步伐,氛围热烈,讨论广泛。
郝龙斌仗着人脉,老朋友遍布各地。但新的变化是,党员自主性增强,传统战术不再灵验。投票日临近,能不能说服人心,已经取决于直接沟通能力。不参与辩论,等于把机会让给别人,他在拉票上很难抢占主动。
国民党的历史结构也形成了特殊格局。派系和人事关系复杂,但实际决定权分散到无数人手中。想靠少数大佬定乾坤并不现实。这一变化来自于党龄和参与者社会身份的多样化。
中央和地方机关都在调整,党员心理有很多考量。部分人认为,只依靠传统权威,缺少对新现实的回应,会失分。一些资深党员呼吁党内要有变化,把领导权让给懂得现场交流和透明管理的人。
这场竞选变成了新旧分野的试金石。郝龙斌的步调显得缓慢,与罗智强、郑丽文的高频互动相比,他的存在感低了一截。没有现场互动,想法传不出来,被关注度迅速下降。
他的主要战略是通过与有影响力的人沟通,从而间接影响选票。但蔡正元对这路数并不看好,认为不如直接面对广大党员。国民党内部权力分散,谁都可能扭转结果。现场沟通优势越来越明显,网络影响占主导。
整个党内环境与以往不同。选举被广泛关注,媒体和网络讨论方式热点多。每一次公开亮相,候选人都在被分析。谁的想法能被记住,谁的话题能引发讨论,谁就能提升支持力。
郝龙斌的走访,"拜大佬"路已经越来越难。党员本身考虑的问题更多,有些只看实际行动,有些则关注能否带动群体力量。选举不确定性高,每位参选人都在找自己的突破。
当打"地方人脉"这张牌不再超级有效,郝龙斌的机会也随之减少。他把重心放在人脉和情谊交流,却没能抓住主动出场的窗口。正是这种不同,让结果悬疑,答案并没有提前敲定。
国民党主席竞选进入关键阶段,新人与老人交锋,选民期待的不只是面孔变化,更是能否解决眼下问题。郝龙斌正在历经考验,面对的新挑战比以往复杂。选民手中的选择权越来越大,竞选结果也变得不只看历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