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八年他75岁,孝宗又献上金酒器两千两、银三万两、会子十万贯。这些钱堆在德寿宫的内库里,连管账的太监都嘀咕:"比国库还阔气。"
吃穿用度也讲究。他偏爱临安街头的小吃,李婆婆的杂菜羹、贺四的酪面、脏三的猪胰,连"戈家甜食"都专门送进宫。
有次他点名要翡翠鹦鹉杯喝酒,这杯子是宣和年间西域进贡的,他说"可以屑金",把官员吓得直冒汗--这哪是喝酒,分明是显摆皇家排面。
可别以为他真不问政事。隆兴和议前,孝宗想北伐,他没点头,事儿就黄了。
孝宗想给岳飞平反,他嘴上不说,心里拧巴--真翻案了,他当年发的十二道金牌算怎么回事?
有次他微服去灵隐寺,碰上个假和尚,原是地方官被贬来的。他随口说了句"我给你求情",转头这事儿就办了。谁说他不干政?他是挑着事儿管。
就这么享了25年福,81岁的赵构突然栽了跟头。淳熙十四年九月,他吃完早饭突然中风。御医们轮番上阵,今天开"蝎稍汤",明天换"人参汤",后天又改成"牛黄清心丸"。
药方换了十几种,御医换了四拨,他一天拉几十次,最后脱水脱得只剩把骨头。
从发病到咽气,整整折腾了33天。宫人哭成一片,孝宗守丧三年。
可这结局,对一个活到八十的太上皇来说,是不是太憋屈?
没死在战乱里,没栽在权斗中,最后竟死在一碗药上--药方换来换去,没人敢拍板,就这么耗死了。
你说他这一辈子,躲过靖康之耻,当上皇帝,选了继承人,享尽荣华,最后却死在医疗事故里。这结局,像不像他的人生?前半生算计着活,后半生算计着享福,可算来算去,到底没算过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