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娃哈哈内部突然爆出大新闻--跟随宗馥莉近20年的核心高管严学峰被杭州市上城区纪委立案调查,所有权限被冻结。消息一出,立刻8发热议:这位宗馥莉的得力干将为何突然翻车?是内部出了问题,还是宗馥莉的改革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1. 从"心腹"到"调查对象",事情没那么简单
严学峰可不是普通高管,他在娃哈哈体系内担任190家关联企业的监事,掌握着供应链和生产大权。今年年初,他按照宗馥莉的指示,把桶装水业务从浙江娃哈哈饮用水公司转移到了自家控制的迅尔城通商贸。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这一转移可不只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原本每桶水给浙江公司的结算价是6.5元,现在直接砍到2.75元,但终端售价却涨到了7元。中间的利润差全进了宏胜系的口袋,而拥有1.8万名小股东的浙江公司利润大幅缩水。更离谱的是,严学峰连新协议都没和经销商签,就直接把订单、发货、开票全转了过去。这种强硬操作,不仅让中小股东不满,连国资股东都坐不住了。网友调侃:"这操作,简直是把钱从左口袋倒进右口袋,还顺手把左口袋缝死了!"
2. 宗馥莉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其实,严学峰被查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宗馥莉接班后一系列激进改革引发的连锁反应。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她上任后动作频频:把6000名员工的合同转签到宏胜集团取消传统的干股分红关停了18家非嫡系工厂这些改革确实让业绩大涨--2024年营收冲到728亿,比前一年多赚200亿。但代价也不小:超过1500名员工因为薪资和合同问题维权,多地工厂甚至出现停工。有员工吐槽:"以前说是'家文化',现在直接变'绩效至上',连缓冲期都不给。"最让外界关注的是,宗馥莉曾试图把"娃哈哈"商标转到自家公司,结果被国资股东拦下。现在她只能另起炉灶,准备推出"娃小宗"品牌,计划从2026年开始逐步替代。但问题是:消费者会接受这个新品牌吗?毕竟"娃哈哈"三个字,可是刻在几代人的记忆里。
3. 国资出手,事情不简单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虽然宗馥莉个人持股29.4%是最大股东,但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手握46%的股份,才是真正的"大老板"。这次纪委调查严学峰,明显是在释放信号:赚钱可以,但不能损害公司整体利益。打个比方:
就像一家人开饭店,女儿突然把最赚钱的招牌菜单独拿出来卖,还让店里只能分到成本价--当爹的能不管吗?这件事表面看是高管被查,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民营企业传承中的普遍难题:老一辈建立的"家文化"管理模式,遇上年轻一代的现代化改革,难免产生冲突。再加上国资股东的存在,让问题更加复杂。现在摆在宗馥莉面前的选择很明确:
是继续强硬推进改革,可能面临更大阻力?还是适当调整策略,在创新和稳定之间找到平衡?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如果有一天"娃哈哈"真的变成"娃小宗",你还会买吗?毕竟,没人想喝"雷碧",也没人想吃"康帅傅",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