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加内什:欧洲面临地理的诅咒,不仅仅事关稀土

2025-11-01 09:30  观察者网

【文/嘉南·加内什,翻译/鲸生】

当欧洲葡萄采收季结束之际,我们或许可以重新思考那个颇具争议的词--"风土"(terroir)。

这个词难以准确定义,但通常指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非人为因素,也就是葡萄园所处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成分、日照角度、周边植被等等。有人相信,新西兰黑皮诺酿酒师再高超的技艺,也无法弥补勃艮第风土造就的神奇。

这只是无稽之谈?还是欧洲旧大陆为高价葡萄酒品牌找的借口?无论如何,我们欧洲人都得紧紧抓住手中仅剩的天然资产。环顾四周,你就会明白。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中国已探明的稀土储量是第二名巴西的两倍多。欧洲民主国家中,没有一个能跻身前十位排名。(遥远且自治的丹麦属地格陵兰岛勉强排第八。)稀土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与各类消费电子产品,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限制稀土出口的特定用途来对他国施压。即便是曾以为能靠关税让中国屈服的唐纳德·特朗普,如今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看看特朗普对日本、澳大利亚这些具备相关技术或资源储备的国家有多么礼遇,他对稀土资源极度稀缺的欧洲可没有这种态度。

位于爱沙尼亚的纳尔瓦,全欧洲唯二的稀土加工工厂于今年9月正式运营

在能源方面,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到2020年底,欧洲仅拥有全球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1.7%;中国占4.5%,美国略高一些,俄罗斯占20%,中东更高达40%。这绝非巧合--欧洲的能源成本如此之高(尤其是对英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雄心构成阻碍),以至于俄罗斯在进攻乌克兰后还能挺过西方一轮又一轮的制裁,正是仰仗这些化石燃料。今天影响全球的重大事件,居然还要被数百万年前浮游生物遗骸的地理分布所决定。

有那么一段时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欧佩克危机到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前的半个世纪--人们似乎可以忘掉地理因素的存在。只要拥有知识与技术,任何地方都能变得像别处一样繁华。新加坡和迪拜成为了"毫无自然资源禀赋"也能实现繁荣发展的榜样。(顺便一提,迪拜其实并不算一个"石油经济体",这一点今天仍需反复强调。)正如评论家、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杰克逊·波洛克的追随者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所言,现代绘画在不断追求"平面化",世界似乎也在追随生活模仿艺术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平"。

当然,即便在当年,"后地理时代"的炒作也无视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比如,拥有海岸线、能建造港口本身就是一种天然优势。而那些地理条件真正恶劣的国家--比如身处内陆且沙漠化严重的乍得--哪一个曾发展得很好?几乎没有。

但直到有乌克兰战争才彻底粉碎了"世界是平的"这种幻觉。在一个"地缘政治"被重新强调"地缘"前缀的十年里,欧洲无疑是一个被自然地理环境所亏待的地方,不仅仅与其他的超级大国相比,甚至连加拿大都比不上。除了资源匮乏外,欧洲这片大陆还紧邻着动荡之地,如萨赫勒地区与中东。更别忘了,欧洲平原本身便缺乏阻挡入侵的天然屏障,导致从普鲁士到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偏执情绪一再滋生。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习惯了讥笑那些"自由派",笑他们关于实现一个无缝衔接的全球化"地球村"的天真幻想。然而笔者记得,当年高喊"地理已死"的人,反倒往往是保守派--至少在英国是这样。毕竟,脱离自己所在地区的共同体去追逐"全球化",幻想科技已经抹去了距离带来的限制,这大概才是对"世界平坦论"最极端的信仰。

如今,脱欧仍只能取悦不到三分之一的英国选民,而工党政府正一步步靠近欧盟。人们或许早该明白:英国,无论好坏,终究是欧洲的一部分。原因不只是它的人均收入水平更接近欧盟而非美国,也不只是英国人对福利国家的期待更类似德国人而非美国人--每一届试图削减福利的英国政府都亲身体会到这一点。

最根本的因素是:英国和大部分欧洲地区一样,都在地理上面临挑战。即便是富含石油的挪威,也得面对与俄罗斯接壤的现实。那些令英国人头疼的事--来自非洲和中东断断续续的移民潮--其实也是法国人的头疼事,而非"盎格鲁圈"的专属烦恼。只需看一眼地图便一目了然。明年夏天,当英国的脱欧公投十周年来临时,人们将不得不向当年的孩童们解释:那时的成年人竟真的以为,只要多同澳大利亚签几份贸易协定,多喊几声"冒险家精神",英国就能摆脱地理上身为"欧洲人"的宿命。

本周,在中美两国元首举行备受期待的会晤之际,欧洲的处境就像一个抬头看着父母争吵的孩子。历代欧洲领导人确实该为此受到责罚--他们让这个大陆沦为今天这副唯唯诺诺的美国附庸模样。长期以来对军事建设的忽视、对"社会市场"的迷恋胜于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这些都是生死攸关的错误,却是欧洲在自满中作出的决定。

但唯一可算作辩解的一点是:地理事实从来都不站在欧洲这边。世界上的资源分布本就不公平,这个差距迟早会显现。的确,更明智的政策或许能减轻其后果--比如英国、德国当初若能效仿法国拥抱发展核能--今天的问题也许不会那么严重。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到最后,即便人类的主观努力再出色,欧洲的"风土"终究归于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