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是古人祭拜天地的地方,一年有春社和秋社,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秋社,为秋分前后人们为感谢土地爷恩赐,举行的祭拜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七月廿五,阳历9月16号,干支日是戊子日。而根据古人对戊日的说法,只要见到干支中是有"戊"字的就是戊日。而社日就是在其中的一个戊日。
春社日从立春开始数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日就是从立秋开始数的第五个戊日。因此,春社与秋分都是从立日开始的,并且都与分日相近的。春社日与春分近,秋社日与秋分近的。
今年的秋社日可不一般,因此,今年从六月之后到闰六月了,而不是到七月了。因此,这样来看,今年的秋社日从时间数字上来看提前到七月了,也就是在明天七月廿五这天。如果没有闰六月的话,秋社日就是到农历八月了。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注意区分的。当然,社日主要考虑的是干支日,与农历时间没有多大关系的。
对于秋社日的"四项讲究",若抛开"迷信"标签,会发现每一条都贴合着古人的生活逻辑。
"1不动"说的是当天不宜动土
无论是翻耕田地、开挖沟渠,还是自家院子里的破土修缮,都要暂时搁置。在古人眼里,秋社日是土地神的"受祭之日",动土会惊扰神灵,是对土地的不尊重;放在今天来看,这更像一种"仪式感",提醒人们在特定日子停下劳作,感念土地的付出。
"2不费"中的"费"指浪费,尤其针对粮食。
秋社日的核心是感恩丰收,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颗菜都来自土地的滋养,老辈人常说"秋社浪费粮,来年仓廪荒",这话虽带点夸张,却藏着"爱惜粮食"的朴素认知,即便在物资丰富的今天,这份对劳动成果的珍视也不过时。
"3不出"强调当天不宜出远门
尤其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最好留在村里参与集体祭祀。过去,秋社日是全村人的盛会,大家会凑钱买祭品,在土地庙前焚香祈福,之后一起分食祭品,寓意"共享福气"。
出远门会错过这场集体仪式,也少了与邻里联结的机会;如今虽没有大规模集体祭祀,但"不远行"的讲究,倒成了提醒人们抽时间陪伴家人、回望生活本源的契机。
"4不吵"则关乎氛围
秋社日讲究"和睦",无论是家人之间拌嘴,还是邻里间起争执,都被认为会破坏节日的庄重感,也会让土地神"不悦"。
其实,这更像是一种对"和谐共处"的倡导,在感恩的日子里,用平和的心态对待身边人,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秋社日的这些讲究,与其说是"禁忌",不如说是古人与土地相处的"约定"。明天就是秋社日,不妨试着放慢脚步,哪怕只是少浪费一碗饭、多对家人笑一笑,也是对传统的温柔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