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小宗"品牌暂停,"娃哈哈"商标继续使用--宗馥莉在辞职仅41天后,就通过宏胜系下发通知,推翻了此前启用新品牌的决定。这个反转来得猝不及防,让这场持续380天的娃哈哈改革风波,再度陷入舆论漩涡。

从大刀阔斧砍向三十年联销体,到引发员工维权、经销商闭户潮,再到业绩掉头下滑,宗馥莉的"激进改革"终究没能一路走到底。辞职41天重启"娃哈哈",不是简单的品牌回归,更像是一场对现实的妥协。这背后藏着老牌巨头的生存困境,也写满了接班人与老牌企业的博弈与挣扎。
一、41天反转始末:从"弃用娃哈哈"到"紧急重启"
这场品牌风波的时间线,每一步都踩在娃哈哈改革的关键节点上,充满了博弈的痕迹。
2025年2月,宗馥莉首次显露对"娃哈哈"商标的掌控意图--试图将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转移到自己控股51%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最终被国资方制止 。商标转移失败,成了后续品牌变动的伏笔。
9月12日,在内部矛盾与业绩压力双重夹击下,宗馥莉辞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几乎同时,她掌控的宏胜系企业发布通知:2026年起停用"娃哈哈",启用新品牌"娃小宗" 。当时外界普遍解读,这是她与娃哈哈旧体系彻底切割的信号,要靠新品牌摆脱三十年的管理惯性。
但仅仅41天后,剧情就迎来反转。10月23日,宏胜系突然改口,要求合作方在续签的协议上注明"娃哈哈"品牌,明确2026年将继续使用这一老商标,而"娃小宗"则悄然暂停 。从"决裂"到"回归",短短一个多月的摇摆,背后是改革碰壁后的现实考量--没有"娃哈哈"的品牌积淀,新品牌寸步难行。
二、改革为何踩刹车?激进动作拖垮了业绩
宗馥莉的"紧急掉头",本质是激进改革引发的连锁反应已难以收拾。她试图用380天打破娃哈哈三十年的沉疴,却最终被旧体系的惯性反噬。
1. 渠道大清洗:6千经销商砍剩3千,老伙伴集体"躺枪"
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是宗庆后留下的"压舱石"--1994年推出的保证金制度,让厂商形成利益共同体,巅峰时支撑起783亿元营收。但在宗馥莉看来,这套体系早已"僵化",成了业绩增长的绊脚石。
上任后,她立刻挥刀向经销商:年销售额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被批量裁撤,合作三十年的老经销商也难逃一劫。华东某县城的经销商陈莉,就因无法完成"每月同比增长"的硬性指标,在7月销售旺季前被取消经销权,仓库积压的库存无人问津 。更荒诞的是,她的经销权最终被交给了一家没有车辆、仓库和团队的夫妻批发店。
这场"大清洗"让经销商数量从6千锐减至3千多,却没能换来预期的增长。9月数据显示,58家经销商被直接闭户,412家收到警告,259家销量同比暴跌超50% 。渠道动荡直接传导到终端,曾经的国民单品AD钙奶2025年上半年在华东市场销售额暴跌37%,纯净水市场份额从18%跌至12% 。
2. 内部大洗牌:员工维权围堵办公室,考核标准"一天一变"
对内部管理,宗馥莉同样推行"铁腕改革"。她合并冗余部门,替换资深高管,试图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但改革的激进让员工怨声载道:一线销售经理月收入从两万元骤降至数百元,完不成业绩就降级为铺货员;甚至出现"一天拜访180家终端"的离谱要求,考核标准朝令夕改 。
矛盾在年中彻底爆发:大量员工因降薪、合同转签至宏胜等问题集体维权,宗馥莉所在的办公室被围堵多次。视频里,她坐在办公室内淡定喝水,门外却是骚乱的人群,高管们只能守在门口阻拦 。尽管2024年一线员工薪资总额增加4亿元,但绩效改革带来的分配失衡,早已抵消了薪资增长的安抚效果。
3. 业绩"过山车":700亿营收成"昙花一现"
2024年娃哈哈营收重回700亿元区间,涨幅达40%,一度被视作改革成功的证明。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波增长带有强烈的"特殊因素"--宗庆后逝世引发的情怀消费,叠加农夫山泉的舆情影响,让国企单位、国营餐馆纷纷换用娃哈哈产品 。
宗馥莉显然误判了这份增长的含金量,将其归功于改革成效,进而制定了更高的增长目标。当情怀效应褪去,激进改革的后遗症全面爆发:2025年4月起,包括营养快线在内的所有核心产品业绩持续下滑,700亿营收成了难以复制的峰值 。
三、商标背后的博弈:"娃哈哈"从来不是"宗家私产"
重启"娃哈哈"的决定,看似是品牌选择,实则暴露了宗馥莉在股权与商标权上的"先天不足"。她可以推动改革,但无法真正掌控这家企业的"根"。
2025年2月的商标转移风波早已埋下伏笔:宗馥莉试图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移到自己控股的公司,却被国资方及时制止 。这意味着,"娃哈哈"商标的所有权并不完全由她掌控,而是涉及多方股东利益,绝非想弃用就能弃用。
更关键的是,宏胜系的生存高度依赖"娃哈哈"品牌。作为宗馥莉一手打造的企业,宏胜长期为娃哈哈代工生产,品牌与渠道都深度绑定。脱离"娃哈哈"的商标加持,新品牌"娃小宗"很难获得经销商与消费者的认可。有知情人士透露,宗馥莉曾打算11月让产线停摆,让员工找集团对抗,但最终还是选择妥协,在协议中重新注明"娃哈哈"品牌 。
这场博弈恰恰说明,宗馥莉始终没能真正掌控娃哈哈--父亲留下的不仅是企业,还有错综复杂的股权结构、利益共同体和品牌归属问题。她想复制宏胜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改造娃哈哈,却忘了宏胜是"白纸",而娃哈哈早已被三十年的传统刻上深深的烙印。
四、380天改革启示:老牌企业接班,"快刀"不如"慢炖"
宗馥莉的380天掌舵历程,成了老牌企业接班的典型样本--有破局的勇气,却少了平衡的智慧;懂现代化管理,却不懂旧体系的"生存逻辑"。
她的商业能力并非毫无亮点:将宏胜从不足10亿营收做到百亿规模,推动娃哈哈品牌年轻化,2024年营收回升也展现了一定的掌控力。但她最大的失误,是用"颠覆式改革"应对"渐进式问题"--联销体的僵化需要优化而非推倒,内部积弊需要疏导而非强拆。宗庆后在世时,对销售人员考核以年为单位,给足缓冲空间;而宗馥莉的月度考核、即时淘汰,显然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 。
重启"娃哈哈"或许是这场激进改革的"刹车键",但不是"终点线"。经销商的信任需要重新修复,内部的矛盾需要耐心化解,下滑的业绩需要拿出真招提振。对宗馥莉而言,这41天的反转更像一次"补课"--接班不是靠"快刀斩乱麻"证明自己,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寻找突破。
这场持续近一年的改革风波,让"娃哈哈"这三个字的分量愈发清晰:它不仅是一个商标,更是几代人的情怀,是厂商共生的利益纽带,是老牌企业的精神图腾。宗馥莉曾想摆脱父亲的光环,却终究要回到这个最核心的品牌上寻找答案。
最后想问:重启"娃哈哈"之后,宗馥莉会收起"铁腕",用更温和的方式推进改革吗?那些被砍掉的经销商、心寒的老员工,还愿意重新信任这位"少东家"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