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挤满了人,都来送杨振宁先生最后一程。这位活了103岁的物理学泰斗走了,清华的缅怀室里,吊唁的人排起了长队。

提起杨振宁,不少人只知道他拿了诺贝尔奖,可他那"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才真叫厉害,能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肩,外行听着玄乎,却是物理界的基石。
1957年站在诺奖领奖台,他没忘了根,直说"为中国血统骄傲"。那会儿中美还没建交,这份底气,给了多少海外华人信心,太难得了。
最让人佩服的是1971年,他顶着压力回国访问,成了中美学术交流的第一个"破冰者"。就这一步,让封闭的中国科学界重新接上了世界的脉。
晚年更是把家安回了清华,办公室选在父亲当年待过的科学馆,还把家叫"归根居"。捐工资、建研究院,90多岁还给学生发邮件讨论问题,哪有半分大师架子。
他总说"宁拙毋巧",搞研究从不取巧,同事说好多新问题,他早就演算过无数遍。这份踏实,比天分更值钱,这才是做学问的真章法。
之前有人不懂他的贡献,说些闲话,可懂行的都知道,他帮中国留住了多少顶尖人才,推动了多少科研项目,这些实在功绩,比啥都有分量。
他和邓稼先那"共同途"的约定,百岁时提起来还动感情:"稼先,我没辜负你。"这份家国情怀,藏在心里一辈子,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动人。
先生用一生教给我们两件事:做学问要踏实,别耍小聪明;做人要记根,不管走多远,家国不能忘。这两样,啥时候都不过时。
现在送别先生,可他留下的学问、精神还在。就像他说的,要当"指路松",这棵松,早已经在无数人心里扎了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