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中国这个大买家后,美国大豆陷入出口困局。特朗普政府一边忙着筹备农业救助计划,一边马不停蹄奔走全球寻找新买家。
据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报道,除了中国,美国大豆的主要买方包括墨西哥、欧盟、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如今中国订单转向巴西、阿根廷,美国正在敦促非洲和亚洲各国增加购买量,特朗普的团队甚至向印度等未经考验的市场推进。
爱荷华州的粮仓已经塞满了大豆,库存量高达2200万吨,仓储容量只剩12%。卖不掉的大豆只能堆在田间地头,勉强用防水布遮盖。这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美国豆农噩梦的开始。
中国市场的消失让整个美国农业脊梁发凉。2025年1-8月,中国进口的美国大豆同比暴跌35%,7月份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同比下降51%。曾经占据中国大豆进口主导地位的美国份额,现已萎缩至22.8%。
价格是致命的硬伤。报复性关税让美国大豆到岸成本从每吨400美元飙升至776美元,而巴西大豆只需要380美元。面对这样翻倍的价格差,再忠实的客户也会转身离去。
特朗普政府急切地奔走呼号,试图说服印度接纳美国大豆。可惜这个算盘打错了地方,印度自身有7亿农民赖以生存,怎么可能为了解救美国而牺牲本国农业?
孟加拉国进口了40万吨,越南承诺购买14亿美元农产品。这些零散订单听起来不错,却连中国市场的零头都抵不上。过去五年,中国吸收了美国大豆出口的40%以上。
美国政府准备掏出100亿至14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指望用纳税人的钱填补市场流失的窟窿。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直言不讳:"政府的付款永远无法让农民的底线完整,它只是伤口上的创可贴。"
更让豆农绝望的是,中国已经转向巴西和阿根廷下单。巴西现在占据中国大豆进口的71.6%,稳稳坐上了头把交椅。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彻底改变,北美渐退,南美已成主角。
美国大豆协会的呼唤里带着绝望:"如果再有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就会去巴西和阿根廷种植新作大豆。如果我们不加小心,他们就会完全绕过我们。"时间窗口正在关闭,留给美国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这场危机背后藏着深刻的讽刺--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最终打疼的是自家农民。贸易战的子弹没有击中假想的敌人,反而回头击穿了中西部粮仓的大门。
农民们站在田间地头,看着价格跌破成本线的大豆,心里明白补贴终究是暂时的止痛药。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稳定的市场,是可靠的贸易伙伴,而不是年复一年的救助承诺。